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轉大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轉大腸山東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於魯菜系。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開始名為「紅燒大腸」,後經過多次多次改進,紅燒大腸味道進一步提高。許多著名人士在該店設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別有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讚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該菜品色澤紅潤,大腸軟嫩,兼有鹹、甜、酸、辣,鮮香異常,肥而不膩,久食不厭。[1]

食材簡介

豬腸是用於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並不象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

用豬大腸治療大腸病變,有潤腸治燥,調血痢髒毒的作用,古代醫家常用於痔瘡、大便出血或血痢。如《仁齋直指方》和 《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等,皆是用於治療直腸病變的名方,其中均用到豬大腸。

美食材料

主料:豬大腸3條(重約750克)

輔料:香菜末1.5克、胡椒麵、肉桂面、砂仁面各少許,蔥末、蒜末各5克、薑末2.5克

調料/醃料:紹酒10克、醬油25克、白糖100克、醋54克、熟豬油500克(約耗75克)、花椒油15克、清湯、精鹽各適量

食品特點

山東風味菜餚。將豬大腸經水焯後油炸,再灌入十多種作料,用微火爆制而成。酸、甜、香、辣、咸五味俱全,色澤紅潤,質地軟嫩。是魯菜系中的名菜之一。

製作方法

製作時要一焯、二煮、三炸、四燒。

主要工序

1.將豬大腸洗淨,用50克醋和少許鹽里外塗抹揉搓,除去粘液污物,漂洗後放入開水鍋中,加蔥、姜、酒燜燒熟,撈出切成3厘米長的段,再放入沸水鍋中焯過,撈出瀝水。

2.炒鍋上中火,倒入豬油燒至七成熱,下大腸炸至呈紅色時撈出。鍋內留油25克,放入蔥、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醋,加醬油、白糖、清湯、精鹽、紹酒,迅速放入腸段炒

和,移至微火上,燒至湯汁收緊時,放胡椒麵、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顛翻均勻,盛入盤內,撒上香菜末即成。

製作提示

1.肥腸用套洗的方法,里外翻洗幾遍去掉糞便雜物,放入盤內,撒點鹽、醋揉搓,除去粘液,再用清水將大腸里外沖洗乾淨;發現有鼓包處用筷子扎眼放氣,煮時可加姜、蔥、花椒,除去腥臊味;

2.將洗乾淨的肥腸先放入涼水鍋中慢慢加熱,開後10分鐘換水再煮。

3.煮肥腸時要寬水上火,開鍋後改用微火。

4.炒鍋內注入油,待七成熱時,下入大腸炸至金紅色時撈出。

5.炒鍋內倒入香油燒熱,放入30克白糖用微火炒至深紅色,把熟肥腸倒入鍋中,顛轉鍋,使之入味。

相關典故

「九轉大腸」出於清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酒店首創,九華樓是濟南富商杜氏和邰氏所開。杜氏是一巨商,在濟南設有9家店鋪,酒店是其中之一。這位掌柜對「九」字有着特殊的愛好,什麼都要取個九數,因此他所開的店鋪字號都冠以「九」字。「九華樓」設在濟南縣東巷北首,規模不大,但司廚都是名師高手,對烹製豬下

貨菜更是講究,「紅燒大腸」(九轉大腸的前名)就很出名,做法也別具一格:下料狠,用料全,五味俱有,製作時先煮、再炸、後燒,出勺入鍋反覆數次,直到燒煨至熟。所用調料有名貴的中藥砂仁、肉桂、豆蔻,還有山東的辛辣品:大蔥、大姜、大蒜以及料酒、清湯、香油等。口味甜、酸、苦、辣、咸兼有,燒成後再撒上芫荽(香菜)末,增添了清香之味,盛入盤中紅潤透亮,肥而不膩。有一次杜氏宴客,酒席上了此菜,眾人品嘗這個佳肴都讚不絕口。有一文士說,如此佳肴當取美名,杜表示歡迎。這個客人一方面為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讚美高廚的手藝,當即取名「九轉大腸」,同座都問何典?他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吃此美餚,如服「九轉」,可與仙丹媲美,舉桌都為之叫絕。從此,「九轉大腸」之名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營養價值

1.富含蛋白質,具有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提高免疫力。緩衝貧血。

2.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髮、骨骼組織以及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視頻

九轉大腸正宗的做法視頻
九轉大腸

參考資料

  1. 九轉大腸怎麼做好吃,飯菜網,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