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樂府雜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樂府雜錄》是唐代段安節所著音樂史料論著。

作者簡介

段安節(生卒年不詳),臨淄鄒平(今屬山東)人。唐代宰相段文昌之孫、太常少卿段成式之子,文學家溫庭筠之婿。昭宗乾寧中為國子司業,朝議大夫,官至吏部郎中、沂王傅。善音律,能自度曲。書中稱僖宗幸 載蜀,自序又說「泊從離亂」云云,可知此書成於唐末。 書籍簡介編輯 播報 《樂府雜錄》自序云:「嘗見《教坊記》亦未周詳,以耳目所接,編成《樂府雜錄》—卷。」首列樂部九條,次列歌舞俳優三、樂器十四條、樂曲十三條,最後是《別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但有說無圖,可能舊本已佚。此書在音樂史料方面的價有如下幾點: 一、關於唐代樂制的記載。唐代樂部敘述頗為具體,如記雅樂部之度云:「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和》、《舒和》三曲。凡奏曲,登歌先引,諸樂逐之,其樂工皆戴平幘,衣緋大袖,每色十二,在樂懸內,已上謂之坐部伎。八佾舞則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畫幘,俱在樂懸之北。文舞居東,手執翟狀如鳳毛;武舞居西,手執戚。文衣長大,武衣短小。其鍾師及磬師登歌八佾舞,並諸色舞,通謂之立部伎。」記清樂部云:「樂即有琴、瑟,雲和箏其頭像雲,笙、竽、箏、簫、方響、篪、跋膝、拍板,戲即態弄賈大獵兒也。」其他對俗樂等的記載也頗珍貴,後來《唐書》、《文獻通考》、郭茂倩《樂府詩集》多取其說。 二、關於詞調起源的記載,對探究詞體演進不無助益。此書記述了《安公子》、《黃驄疊》、《離別難》、《夜半樂》、《雨霖鈴》、《還京樂》、《康老子》、《得寶子》、《文敘子》;《望江南》、《楊柳枝》、《傾杯樂》、《道調子》這十三個曲調的撰曲本始,較崔令欽《教坊記》稍為周詳,其中有幾個後來演為詞調。如載《離別難》云:「天后朝,有士人陷冤獄,籍沒家族,其妻配人掖庭,本初善吹蹙篥,乃撰此曲,以寄哀情。始名《大郎神》,蓋取良人行第也。既畏人知,遂三易其名,亦名《悲切子》,終號《怨回鶻》。」又載《望江南》云:「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西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亦曰《夢江南》。」 三、此書兼及歌、舞與俳優,留下了唐代歷朝著名歌者和樂器演奏手的事跡,及舞蹈、技、百戲的有關史料。如記載唐時舞蹈有舞、軟舞、宇舞、花舞、馬舞之別,健舞曲《稜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軟舞曲有《涼州》、《綠腰》、《蘇香》、《屈柘》、《團圓旋》、《甘州》等。其注云:「字舞以舞人亞身於地,布成字也。舞著綠衣,偃身合成花宇也。馬舞者,櫳馬人著彩衣執鞭於床上舞蹀躞,蹄皆應節奏也。開元中,有孫大娘善舞《劍》,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准其頓挫也。」可見當時各種舞蹈之大略。此於《教坊記》之後,可補其記載之不足。但書中也有蕪駁不倫之處。

版本

《樂府雜錄》有《說郛》本、《續百川學海》本、《古今說海》本等。但舊本訛脫較多,正文與注文互相淆混,有一事分為二事者,他條誤入此條者。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錢熙祚廣搜《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曾《類說》等書中引文,正誤補脫,刊於《守山閣叢》中,為較善之本。 古典文學出版社於1957年據此本標點,與南卓《羯鼓錄》、王《碧雞漫志》合刊印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新一版重印。又收入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戲曲論著集成》(一)。

內容預覽

宮懸四面,天子樂也;軒懸三面,諸侯樂也;判懸二面,大夫樂也;特懸一面,士樂也。宮懸四面,每面五架。架即簨虡也,其上安金銅仰陽,以鷺鷥孔雀羽裝之;兩面綴以流蘇,以彩翠絲紱為之也。十二律上鍾九乳,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每架列鍾十二所,亦依律編之。四角安鼓四座:一曰應鼓(四旁有兩小鼓為朄鼓也),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皆彩畫,上各安寶輪,以珠翠妝之。樂即有簫、笙、竽、塤、篪、龠、跋膝、琴、瑟、築。將竽形似小鍾,以手將之即鳴也。次有登歌。皆奏法曲:御殿,即奏《凱安》、《廣平》、《雍熙》三曲;宴群臣,即奏□□、□□、《鹿鳴》三曲——近代內宴,即全不用法樂也——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凡奏曲,登歌先引,諸樂逐之。其樂工皆戴平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