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之年(季羨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心04

《之年》中國現代作家季羨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年,像淡煙,又像遠山的晴嵐。我們握不着,也看不到。當它走來的時候,只在我們的心頭輕輕地—拂,我們就知道:年來了。但是究竟什麼是年呢?卻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當我們沿着一條大路走着的時候,遙望前路茫茫,花樣似乎很多。但是,及至走上前去,身臨切近,卻正如向水裡撲自己的影子,捉到的只有空虛。更遙望前路,仍然渺茫得很。這時,我們往往要回頭看看的。其實,回頭看,隨時都可以。但是我們卻不。最常引起我們回頭看的,是當我們走到一個路上的界石的時候。說界石,實在沒有什麼石。只不過在我們心上有那麼一點痕。痕跡自然很虛縹。所以不易說。但倘若不管易說不易說,說了出來的話,就是年。

說出來了,這年,仍然很虛縹。也許因為這—說,變得更虛縹。但這卻是沒有辦法的事了。我前面不是說我們要回頭看嗎?就先說我們回頭看到的罷。─—我們究竟看到些什麼呢?灰濛的一片,仿佛白雲,又仿佛輕霧,朦朧成一團。裡面浮動着種種的面影,各樣的彩色。這似乎真有花樣了。但仔細看來,卻又不然。仍然是平板單調。

就譬如從最近的界石看回去罷。先看到白皚皚的雪凝結在杈椏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樹枝上。再往前,又看到澄碧的長天下流泛着的蕭瑟冷寂的黃霧。再往前,蒼鬱欲滴的濃碧鋪在雨後的林里,鋪在山頭。烈陽閃着金光。更往前,到處閃動着火焰般的花的紅影。中間點綴着亮的白天,暗的黑夜。在白天裡,我們拚命填滿了肚皮。在黑夜裡,我們挺在床上裂開大嘴打呼。就這樣,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滾下去,像玉盤上的珍珠。……

於是越過一個界石。看上去,仍然看到白皚皚的雪,看到蕭瑟冷寂的黃霧,看到蒼鬱欲滴的濃碧,看到火焰般的紅影。仍然是連續的亮的白天,暗的黑夜─—於是又越過了一個界石。於是又─—一個界石,一個界石,界石接着界石,沒有完。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交織着。白雪、黃霧、濃碧、紅影、混成一團。影子卻漸漸地淡了下來。我們的記憶也被拖到遼遠又遼遠的霧蒙蒙的暗陬里去了。我們再看到什麼呢?更茫茫。然而,不新奇。

不新奇嗎?卻終究又有些新的花樣了。仿佛是跨過第一個界石的時候─—實在還早,仿佛是才踏上了世界的時候,我們眼前便障上了幕。我們看不清眼前的東西;只是摸索着走上去。隨了白天的消失,暗夜的消失,這幕漸漸地一點一點地撤下去。但我們不覺得。我們覺得的時候,往往是在踏上了一個界石回頭看的一剎那。一覺得,我們又慌了:「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到我身上嗎?」其實,當這事情正在發生的時候,我們還熱烈地參加着,或表演着。現在一覺得,便大驚小怪起來。我們又肯定地信,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中到我們身上的。我們想,自己以前仿佛沒曾打算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實在,打算又有什麼用呢?

事情早已給我們安排在幕後。只是幕不撤,我們看不到而已。而且又真沒曾打算過。以後我們又證明給自己:的確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了。於是,因了這驚,這怪,我們也似乎變得比以前更聰明些。 「以後我要這樣了,」我們想。真地,以後我們要這樣了。然而,又走到一個界石,回頭一看,我們又驚疑:「怎麼又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到我身上呢?」是的,真有過。「以後我要這樣了,」我們又想。──個界石,就在這隨時發現的新奇中過下去,一直到現在,我們眼前仍然是幕。這幕什麼時候才撤淨呢?我們苦惱着。

但也因而得到了安慰了。一切事情,雖然都已經安排在幕後,有時我們也會驀地想到幾件。其中也不少缺少一想到就使我們流汗戰慄喘息的事情。我們知道它們一定會發生,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但現在回頭看來,許多這樣的事情,只在這幕的微啟之下,便悠然地露了出來,我們也不知怎樣竟闖了過來。回顧當時的流汗,的戰慄,的喘息,早成殘象,只在我們心的深處留下一點痕跡。不禁微笑浮上心頭了。回首綿綿無盡的灰霧中,竟還有自己踏過的微白的足跡在,蜿蜒一條長長的路,一直通到現在的腳跟下。再一想踏這路時的心情,看這眼前的幕—點一點撒開時的或驚,或懼,或喜的心情,微笑更要浮上嘴角了。

這樣,這條微白的長長的路就一直蜿蜒到腳跟。現在腳下踏看的又是一塊新的界石了。不容我們遲疑,這條路又把我們引上前去。我們不能停下來;也不願意停下來的。倘若抬頭向前看的時候─—又是一條微白的長長的路,伸展開去。又是一片灰濛濛的霧、這路就蜿蜒到霧裡去。到哪裡止呢?誰知道,我們只是走上前去。過去的,混沌迷茫,不知其所以然了。未來的,混沌迷茫,更不知其所以然了。但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向前走着,時時刻刻這條蜿蜒的長長的路向後縮了回去,又時時刻刻向前伸了出去,擺在我們面前。仍然再縮了回去,離我們漸遠,漸遠,窄了,更窄了。埋在茫茫的霧裡。

剛才看見的東西,一轉眼,便隨了這條路縮了回去,漸漸地不清楚,成雲,成煙,埋在記憶里,又在記憶里消失了。只有在我們眼前的這一點短短的時間─——分鐘,不,還短;一秒鐘,不,還短;短到說不出來,就算有那麼一點時間罷;我們眼前有點亮;一抬眼,便可以看到棹子上擺着的花的曼長的枝條在風裡裊動,看到架上排着的書,看到玻璃杯在靜默里反射着清光,看到窗外枯樹寒鴉的淡影,看到電燈罩的絲穗在輕微地散布着波紋,看到眼前的一切,都發亮。

然而一轉眼,這一切又縮了回去,漸漸地不清楚、成雲,成煙,埋在記憶里,也在記憶里消失罷。等到第二次抬眼的時候,看到的一切已經同前次看到的不同了。我說,我們就只有那樣短短的時間的一點亮。這條蜿蜒的長長的路伸展出去,這一點亮也跟着走。一直到我們不願意,或者不能走了,我們眼前仍然只有那一點亮,帶大糊塗走開。

當我們還在沿着這條路走的時候,雖然眼前只有那樣一點亮,我們也只好跟着它走上去了。腳踏上一塊新的界石的時候,固然常常引起我們回頭去看;但是,我們仍要時時提醒目己:前面仍然有路。我前面不是說,我們又看到一條微白的長長的路引到霧裡去嗎?渺茫,自然;但不必氣餒。譬如游山,走過了一段路之後,乘喘息未定的時候,回望來路,白雲四合,當然很有意思的。倘再翹首前路,更有青靄流泛,不也增加遊興不少嗎?而且,正因為渺茫,卻更有味。當我翹首前望的時候,只看到霧海,茫茫一片,不辨山水雲樹。

我們可以任意把想象加到上面。我們可以自己塗上粉紅色,彩紅色;任意製成各種的夢,各種的幻影,各種的蜃樓。製成以後,隨便按上,無不適合。較之回頭看時,只見殘跡,只見過去的面影,趣味自然不同。這時,我們大概也要充滿了欣慰與生力,怡然走上前去。倘若了如指掌,毫髮都現。一眼便看到自己的墳墓。無所用其塗色;更無所用其蜃樓,只懶懶地抬起了沉重的腿腳,無可奈何地踱上去,不也大煞風景,生趣全丟嗎?然而,話又要說了回來。──雖然我們可以把未來塗上了彩色,製成了夢,幻影、和蜃樓;一想到,蜿蜒到灰霧裡去的長長的路,仍然不過是長長的路,同從霧裡蜿蜓出來的並不會有多大差別;我們不禁又惘然了。

我們知道,雖然說不定也有點變化,仍要看到同樣的那一套。真地,我們也只有看到同樣的那一套。微微有點不同的,就是次序倒了過來。──我們將先看到到處閃動着的花的紅影;以後,再看到蒼鬱欲滴的濃碧;以後,又看到蕭瑟冷寂的黃霧;以後,再看到白皚皚的雪凝在杈椏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樹枝上。中間點綴着的仍然是亮的白天,暗的黑夜。在白天裡,我們填滿了肚皮。在夜裡,我們裂開大嘴打呼。照樣地,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於是到了一個界石,我們眼前仍然只有那短短的時間的一點亮。

腳踏上這個界石的時候,說不定還要回過頭來看到現在。現在早籠在灰霧裡,埋在記憶里了。我們的心情大概不會同踏在現在的這塊界石上回望以前有什麼差別吧。看了微白的足跡從現在的腳下通到那時的腳下,浮笑浮上心頭呢?浮上嘴角呢?惘然呢?漠然呢?看了眼前的幕一點一點地撤去,驚呢?懼呢?喜呢?那就都不得而知了。

於是,通過了一塊界石,又看上去,仍然是紅影,濃碧,黃霧,白雪。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一個推着一個,滾成一團,滾上去,像玉盤上的珍珠。終於我們看到些什麼呢?灰濛濛;然而不新奇。但卻又使我們戰慄了。─—在這微白的長長的路的終點,在霧的深處,誰也說不清是什麼地方,有一個充滿了威嚇的黑洞,在向我們獰笑,那就是我們的歸宿。障在我們眼前的幕,到底也不全撤去。我們眼前仍然只有當前一剎那的亮,帶了一個大渾沌,走進這個黑洞去。

走進這個黑洞去,其實也倒不壞,因為我們可以得到靜息。但又不這樣簡單。中間經過幾多花樣,經過多長的路才能達到呢?誰知道。當我們還沒達到以前,腳下又正在踏着一塊界石的時候,我們命定的只能向前看,或向後看。向看後,灰,不新奇了。向前看,灰,更不新奇了。然而,我們可以作夢。再要問:我們要作什麼樣的夢呢?誰知道。─—一切都交給命運去安排罷。

[1]

作者簡介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

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曾在濟南三合街小學、濟南一中山東大學就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1984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着這一思想。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宏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