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舉賢》出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一《文韜》。

本篇首先闡明了『舉賢而不獲其功」導致「世亂愈甚,以致危亡」的原因在於:「舉賢而不能用」,有舉賢之名,無用、賢之實。而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是用世俗之譽為標準取人,因此難以得到真正的人才。最後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

目錄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亡。」 

文王曰:「舉賢奈何?」 

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君主致力於舉用賢能。但卻不能收到實效,社會越來越動亂,以致國家陷於危亡,這是什麼道理呢?」

太公答道:「選拔出賢能而不加以任用,這是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實質。」

文王問道:「導致這種過失的原因在哪裡呢?」

太公答說:「尋致這一過失的原因在於君主喜歡任用世俗所稱讚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賢人了。」

文王問道:「為什麼這樣說呢?」

太公說:「君主以世俗所稱讚的人為賢能,以世俗所詆毀的人為不肖之徒,那麼黨羽多的人就會被進用,黨羽少的人就會被排斥。這樣邪惡之人就會結黨營私而埋沒賢能,忠臣無罪而被置於死地,奸臣憑藉虛名騙取爵位,所以社會越來越混亂,國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問道:「應該怎樣舉賢呢?」

太公答道:「將相分工,根據各級官吏應具備的條件選拔賢能,根據官吏的職責考核其工作實績。選拔各類人才。考查其能力強弱,使其德才與官位相稱、官位同德才相稱。這樣就掌握了舉賢的原則和方法了。」

作品介紹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通過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影響很大,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共分六卷。

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舉賢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