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海客索贈鼓娘劉翠仙 其一(陳三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為海客索贈鼓娘劉翠仙 其一》中國現代作家陳三立寫的詩詞。

作品欣賞

為海客索贈鼓娘劉翠仙 其一

吟蟲鳴鳥送殘年,老臥青溪釣石邊。

一為成連尋海上,琴音歇絕鼓音傳。 [1]

作者簡介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他於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變後,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被革職。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2]

1909年,陳三立以詩稿交給鄭孝胥,請他刪定。晚清詩壇,有所謂「同光體」,屬於這一流派的詩人不專宗盛唐,而以模仿宋詩為主。陳三立是其重要代表。「我誦涪翁詩,奧瑩出嫵媚」。他的詩模仿唐代的韓愈孟郊和宋代江西詩派的鼻祖黃庭堅,以生澀硬拗的風格寫枯寂蕭瑟的感傷情懷。表達上,要求隱晦深微,像橄欖似的耐於咀嚼;用詞上,則避熟惡俗,「語必驚人,字忌習見」。對於陳三立的詩,鄭孝胥大為捧場,說是:「源雖出於魯直,而莽蒼排戛之意態,非可列之西江社裡。」當時,革命派中也有人譽之為「吏部詩名滿海內」。

辛亥革命後,陳三立遷居上海,曾列名於孔教會和張謇發起的中華民國聯合會。他和沈曾植梁鼎芬朱祖謀等遺老組織超社、逸社,經常在作品中指責革命,傾吐對清王朝的留戀之情,因此,受到以柳亞子為代表的南社詩人的抨擊。

1915年,陳三立遷還南京。1923年至1924年一度住在杭州,此後住在南京廬山,長期過着隱逸生活。1932年,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他憂憤時事,日夜不安,曾於夢中大呼殺敵。同年,國民黨政府邀他參加「國難會議」,不赴。1933年遷居北平,時已年過八十歲,白髮盈頭,在見到年輕時的座師、同為遺老的陳寶琛時,卻仍然堅持行三跪九叩禮。其後,鄭孝胥、羅振玉曾拉他到偽滿洲國去當漢奸,被拒絕。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遊說,他都不理睬;偵探每天在門前窺伺,氣得他讓僕人拿着掃帚驅趕;。同年9月14日,尿閉症復發,陳三立拒不服藥,絕食5日死。[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