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潼的十面鑼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潼的十面鑼鼓臨潼零口十面鑼十面鼓又稱十面鑼鼓,是一種陝西省的傳統鼓舞,屬於社火藝術之一,將鑼鼓音樂與舞蹈表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陝西省第一批省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主要表演形式是「十人敲鑼、十人打鼓」,因而得名。[1]

臨潼的十面鑼鼓原圖鏈接
  • 中文名:臨潼的十面鑼鼓
  • 類   型;傳統鼓舞
  • 地   區陝西省
  • 表演形式:十人敲鑼、十人打

歷史淵源

臨潼的十面鑼鼓原圖鏈接

「十面鑼十面鼓」是一種象徵吉祥、喜慶的歡快的鼓舞,是西安市臨潼區零塬地區的一種特有的舞蹈藝術。據已故老人講:「十面鑼十面鼓」起源於楚漢相爭之年代,當時漢高祖劉邦採納了謀士蕭何之計,在九里山前布下十面埋伏,引誘楚霸王項羽入內後,突然四面鑼鼓大起,項羽以為被漢軍十萬人馬包圍,退至烏江岸邊,仰天長嘆,拔劍自刎,楚漢相爭的戰爭到此結束,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戰」。當時劉邦使用的鑼鼓,據考證,就和這裡的「十面鑼十面鼓」是一樣的,當然這只是傳說。據《臨潼縣誌》等史料記載,「十面鑼十面鼓」已有200多年歷史。 早在民國時期「十面鑼十面鼓」就被青海省省長馬步芳請去表演,獲賞大洋三百。解放後的一九五四年,「十面鑼十面鼓」參加了臨潼首屆民間藝術匯演,榮獲表演一等獎;一九八二年春節,參加了渭南行署組織的民間藝術游演比賽,獲表演甲等獎;一九八五年春節期間,在華清池九龍湯被中央藝術研究院進行錄像,資料照片載入中國民間鼓舞集成冊;一九八九年,代表臨潼區參加西安市首屆焰火藝術節,表演三場,獲表演優秀獎;一九九一年,參加了臨潼區首屆石榴節,獲表演一等獎;一九九一年,參加了西安市第一屆農民運動會的開幕式文藝表演;以後又多次獲臨潼區春節鑼鼓大賽表演獎,可以說:「十面鑼鼓」已是一個譽滿全市的民間藝術了。

傳承地區

臨潼區是西安的東大門,地處關中平原之東,東臨渭南,南接藍田,西臨西安、三原、高陵,北至閆良。渭河東西橫貫,將臨潼分為南北兩部分,渭北平原沃野,有清河、石川河南流入渭,渭河南有驪山南峙,除少部分底山丘陵外,大多為台原河川平地,自東而西有零河、戲河、沙河等8條河,北流入渭,氣候溫和,雨量適中,自然環境優越。臨潼地跨北緯109°,東經34°。全區面積892.5平方公里,人口65萬,轄區有6個街道辦事處、17個鄉鎮。

零口鎮距縣城20餘公里,北傍渭河,南靠塬區,東與渭南相接,西與新豐街辦相連。[2]

基本內容

十面鑼十面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鼓舞,最初由二十一人組成,其中十人敲鑼、十人打鼓、一人引馬 鑼。鑼鼓各排一行。表演者頭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紗套黑馬褂,馬褂背後繡有太極圖,下身穿黑褲子,足蹬老頭圓口布鞋,腰系七尺紅綢,一派北方農民的裝束,代表了關中農民古樸憨厚的形象。背後腰間插一鑼鼓花架,用來懸掛鑼鼓,鑼鼓架是用槐樹枝彎成的,主枝上用白、蘭二色花布纏成鋸齒形,枝上 端插上用色紙做的紙花,並掛上婦女們刺繡做成各種戲文的工藝品,引馬鑼者為指揮,背後高插一杆帥字旗。

「十面鑼十面鼓」的打擊鼓調宛若一個寶葫蘆,全曲分為三個音階,首段緩慢低沉,中間段為長行歌,尾段鑼鼓密集,緊張激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十面鑼鼓」的表演隊形多樣、變幻複雜。在游演中分列兩行,鑼鼓各一行,在廣場表演時隊形多變,常用的隊形有「剪子交」、「三杆旗」、「游四門」、「五角星」、「五馬卷蹄」、「白馬分鬃」、「百鳥朝鳳」、「太極圖」、「珍珠倒捲簾」、「龍擺尾」等十個圖形。「十面鑼鼓」的表演隊伍前有三位彪形大漢。手持「三眼槍」對空燃放,氣勢磅礴,故該鼓舞常被安排為遊行集會、文藝游演中的開道節目。數百年來,當地民間逢年過節、過古會,常被邀請去助興。[3]

基本特徵

臨潼的十面鑼鼓原圖鏈接

「十面鑼十面鼓」是一種廣場鼓舞。和其他鑼鼓相比,它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特點。 一是它的打擊鼓調,節奏鮮明,宛若一個寶葫蘆,首段緩慢低沉,中間段為長行歌,尾段鑼鼓密集,緊張激越。

二是它的演出,表演場面宏大,氣勢磅礴。

三是它的表演隊形多樣,變幻複雜。常用的隊形就有「剪子交」、「三杆旗」、「游四門」、「五角星」、「五馬卷蹄」、「白馬分鬃」、「百鳥朝鳳」、「太極圖」、「珍珠倒捲簾」、「龍擺尾」等十個圖形。

四是它的服裝,地方色彩濃厚,表演者頭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紗套黑馬褂,馬褂背後繡有太極圖,下身穿黑褲子,足蹬老頭圓口布鞋,腰系七尺紅綢,一派北方農民的裝束,代表了關中農民古樸憨厚的形象。

五是道具特別。鑼鼓架用槐樹枝彎成,器樂分為鑼、鼓、馬鑼三種,其中,鑼為直徑40cm的響銅製作而成,鼓為直徑40cm高20cm用牛皮製作的圓形鼓。鼓面中央印有直徑20cm的太極圖。馬鑼為直徑20cm的響銅製作而成。[4]

表演道具

1、「十面鑼十面鼓」的鑼鼓架用槐樹枝彎成。主枝上用白、蘭二色花

布纏成鋸齒形,枝上端插上用色紙做的紙花,並掛上婦女們刺繡做成各種戲文的工藝品;

2、「十面鑼十面鼓」的器樂分為鑼、鼓、馬鑼三種。

(1)鑼直徑40cm,用響銅製作而成。

(2)鼓為直徑40cm,高20cm,用牛皮製作的圓形鼓。鼓面中央印有直徑20cm的太極圖。

(3)馬鑼直徑20cm,用響銅製作而成。

最早的鑼鼓是靠手工製作,今已變為機械模具加工製作。[5]

傳承譜系

到二十一世紀被,參與十面鑼十面鼓表演的人員已逾萬人,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期間的領頭人員如下:

曹克勤 1915——1999 已去世 16歲扮鑼頭;

曹文敏 1914——2001 已去世 17歲扮鼓頭 ;

曹友發 1929——2003 已去世 17歲從藝,扮鑼頭近40年,解放後所有大型表演都擔任鑼頭;

曹文忠 1926生 18歲從藝 擔任指揮20年,因任鄉長而辭去指揮;

周金成 1937年生 18歲從藝術 1985年任指揮至今。[6]

瀕危狀況

臨潼的十面鑼鼓原圖鏈接

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再加上零塬地區本是一個土地貧瘠的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十面鑼十面鼓」的演出越來越困難,甚至難以為繼。

一、由於演出陣容越來越大,經費隨之也增加了不少,演出入不敷出,而且補助太少,許多演員積極性不高,正常的演出多次無法進行。

二、道具和服裝等設備陳舊,有的已經破爛不堪,無法拿出去進行表演。

三、演員隊伍普遍年齡偏大,表演時有些力不從心,演員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嚴重,如不採取措施,勢必對這門民間鼓舞的發展受到影響。[7]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