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澤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澤縣隸屬甘肅省張掖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總面積2729平方公里,轄7個鎮,先後榮獲「全國糧食單產冠軍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黨委」和「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

歷史沿革

臨澤縣古為雍州屬地,周、秦時期烏孫、月氏駐牧,西漢時期為匈奴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河西四郡。縣境設昭武縣,因境內月氏駐牧時築昭武城,漢縣因之,故名,隸於張掖郡。

始建國元年(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

東漢建武五年(29年),復改渠武縣為昭武縣。三國屬魏。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以臨澤縣地置臨池郡(治臨澤),隆安五年(401年),廢臨池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縣地並於永平縣,臨澤縣置撤銷。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吐蕃據甘州,縣境屬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被回鶻占。

宋為西夏所據。元屬甘州路,明為甘州右衛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置甘州府撫彝分府(稱撫彝廳),治所撫彝(今蓼泉),屬甘州府。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縣,屬甘涼道。

民國18年(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澤縣隸於張掖分區。

1950年,改屬酒泉分區(後改稱專署)。

1952年,縣治由蓼泉遷沙河堡。

1955年,仍屬張掖專區。

1958年撤銷縣制,1962年恢復,隸於張掖專區(後稱專區為地區)。現為張掖市轄縣。[1]

地理位置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東鄰張掖市甘州區,西接高台縣,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毗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1] ,總面積2727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臨澤縣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氣候乾燥,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多風。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較慢。四季雲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52.9小時,氣溫日較差大,縣城年平均日較差14℃,年平均氣溫為7.7℃。年均無霜期176天。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發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風和東風為主。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乾旱、低溫凍害、乾熱風、局地暴雨、霜凍等。

行政區劃

臨澤縣境東西長49.5公里,南北寬77公里,總面積2727.29平方公里。312國道、蘭新鐵路齊驅橫貫,交通便利。2003年,全縣轄5鎮(沙河鎮、新華鎮、平川鎮、板橋鎮、蓼泉鎮)2鄉(鴨暖鄉、倪家營鄉),103個行政村、744個合作社。12月,成立新華鎮華興村。社區居委會5個。截至2010年,臨澤縣轄5鎮(沙河鎮新華鎮平川鎮板橋鎮蓼泉鎮),2鄉(鴨暖鄉、倪家營鄉),共71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00年臨澤縣轄3個鎮、6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487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15384、沙河鎮 23031、新華鎮 19473、小屯鄉 9418、蓼泉鄉 17709、平川鄉 21630、板橋鄉 17164、鴨暖鄉 11346、倪家營鄉 9720。

2018年出生人口1497人,人口出生率為9.98‰;死亡760人,死亡率為5.0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1‰。年末總人口149523人,增加168人,其中常住人口137800人。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61800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85%,比上年末提高2個百分點。  

地形地貌

臨澤縣地形特徵是「兩山夾一川」,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屏祁連峻峰,北蔽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分三個類型:南部祁連山區,中部是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平原區,北部合黎山剝蝕殘山區。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為2278米(新鳳陽山),最低1380米(蓼泉)。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屬天山余脈,山勢不高,地勢平緩,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只有200—300米,是乾旱剝蝕的低山區。中部走廊平原地勢呈東、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間。

自然資源

臨澤縣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境內平原綠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歷史悠久的灌耕農業區。現有耕地28.32萬畝,宜農地33萬畝,有可開發利用的荒地82萬畝,其中宜農荒地27.9萬畝,宜林荒地15.1萬畝,宜牧荒地38.6萬畝。水資源以河水為主,泉水、地下水為輔,黑河、梨園河縱橫流徑,南、北部分布有許多季節河,中部湖泊、沼澤、水泉星羅棋布。地表水資源總量12.95億立方米,其中黑河、梨園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12.67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立方米;7座中小水庫總庫容3263.75萬立方米。

縣境內山地占總面積20%,礦產資源也較豐富,己發現的礦種有錳鐵、磁鐵、石墨、玻璃用石英、鉀長石、石膏、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磚瓦用粘土、耐火粘土(紅粘土)、礦泉水。貴重金屬有沙金。

縣境平川地帶占總面積80%,綠洲位於河流沖積平原,動、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資源有喬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其中糧食作物、瓜菜作物、林木品種豐富,林果品種多,產量高,被譽為「花果之鄉」。野生植物77種,藥用植物2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綿刺、裸果木,二級保護植物有沙生檉柳等10種。野生鳥類有4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黑鸛,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獵隼、鳶、鶚等。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等。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臨澤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產主要有石膏、含碘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蛭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岩、煤、鐵、錳、銅、金等,集中分布在北部合黎山區。共有礦產地28處,其中:鐵礦9處,探明儲量819萬噸;海泡石礦2處,探明儲量18萬噸;凹凸棒石粘土礦1處,探明儲量6400萬噸;石膏礦4處,探明儲量1.1億噸;蛭石礦1處,探明儲量1萬噸;水泥用灰岩礦1處,探明儲量300萬噸;煤礦、金礦、錳礦、鉛礦、白雲岩礦各1處,銅礦、石英石礦各2處。

水資源

截至2012年,臨澤縣地表水資源量12.95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立方米。黑河、梨園河平均徑流量分別為10.49億立米和2.31億立米。有中小型水庫8座,總庫容3350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07年,臨澤縣境內植物資源有喬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野生植物77種,藥用植物2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綿刺、裸果木,二級保護植物有沙生檉柳等10種。野生鳥類有4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黑鸛,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獵隼、鳶、鶚等。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等。

土地資源

截至2007年,臨澤縣有耕地28.32萬畝,宜農地33萬畝,有可開發利用的荒地82萬畝,其中宜農荒地27.9萬畝,宜林荒地15.1萬畝,宜牧荒地38.6萬畝。

經濟

綜合

2018年實現生產總值48.35億元,增長5.6%。其中一產增加值13.27億元,增長5.8%;二產增加值9.08億元,增長7.6%;三產增加值26億元,增長4.3%。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27.4:23.6:49.0調整為27.4:18.8:53.8,第一產業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下降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4.8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5194元,增長5.1%。

第一產業

2018年連續第11年出台促農增收1號文件,整合涉農資金1.23億元,財政投入資金1868萬元,協調發放基準利率貸款1億元,促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農業總產值23.91億元,農業增加值14.67億元,增長5.4%。其中種植業增加值7.98億元,增長11.2 %;林業增加值0.03億元,增長7.51%;畜牧業增加值5.23億元,增長 4.58 %;漁業增加值0.03億元,增長4.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1.16%。

2018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6.9萬畝,與上年持平。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24萬畝,減少3.49萬畝。其中玉米制種19.49萬畝,減少6.45萬畝。糧食總產量16.34萬噸,減少6.87%。其中夏糧0.31萬噸,增長44.5%;秋糧16.04萬噸,下降7.49%。發展蔬菜制種、甜葉菊、蘆筍、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3.12萬畝。落實蔬菜5.41萬畝,增加0.04萬畝,蔬菜總產達19.3萬噸,增長33.34%。

2018年,大力推進「五帶一園」大規模植樹造林行動,完成營造林4.12萬畝,總投資9725萬元。其中交通大林帶1957畝、黑河生態帶4000畝、城市綠化帶2800畝、美麗鄉村帶420畝、治沙造林2.2萬畝、封灘育林1萬畝,新建特色經濟林及木本中藥材基地8500畝,義務植樹146萬株,森林覆蓋率達17.35%。全縣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20.57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7%;城市綠地面積264.46萬平方米,綠地率達46.2%。

2018年全縣種草面積達18.54萬畝,累計建成秸稈青貯窖1.191萬座101.02萬立方米,青黃貯玉米秸稈63萬噸以上,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85%以上。累計建成標準化養殖場(區)186個,其中肉牛養殖場區68個,奶牛養殖場(區)9個。年末大牲畜存欄13.37萬頭(匹),增長3.72%,出欄7.36萬頭(匹),增長6.98%。其中牛存欄12.56萬頭,增長5.98%,出欄7.18萬頭,增長4.95%。生豬存欄5.77萬頭,下降35.4%,出欄13.32萬頭,增長0.43%。羊存欄18.46萬隻,下降27.95%,出欄13.81萬隻,下降39.17%。家禽存欄27.71萬隻,下降26.81%,出欄42.75萬隻,增長9.11%。

2018年全縣現有大中型灌區6個,水庫10座,總庫容達5326萬立方米。新建高標準干、支渠125條448公里,2013年以來累計建成高效節水農田面積9.78萬畝,其中2018年新增2萬畝。農村居民飲水工程實現村村通全覆蓋,受益總農戶達到99%。有水電站10座,總裝機2.76萬千瓦,年發電量達7705萬千瓦時。

2018年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8.3萬千瓦(新口徑),增長7.6%。有拖拉機15226台,增長0.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694台,增加96台,增長6%;小型拖拉機13532台,降低0.4%;聯合收割機156台,增長20%。化肥施用量(折純量)12927噸,增加195.5噸;全縣用電量 23844萬千瓦時,增長10.95%。

2018年新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3個,市級2個,縣級3個;建成「萬村整潔」示範村7個。全縣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累計達20個。

第二產業

2018年設立引導基金,強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動凹凸棒石、通用航空和綠色食品加工三大產業發展,扶持壯大骨幹企業,新建工業企業12家,其中建成投產7家。完成工業增加值3.29億元,增長10.1%,拉動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其中2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2.25億元,增長1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1.12億元,下降7.6%;重工業增加值1.13億元,增長6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9.48億元,實現利潤8321萬元,產品產銷率90.9%。

2018年全縣有資質建築企業18家,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79億元,增長3.6%。新開工建設銀河嘉園商住樓、清水灣國際社區10號住宅樓等房地產開發項目,城區新建商品住宅402套3.21萬平方米、商品非住宅1.83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新建安置住房50套0.5萬平方米、舊住宅樓改造1103套1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8年全縣開工建設重點建設項目114項,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30項。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18億元,增長8.65%。其中,5000萬元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0.51億元,增長49.26%;500至5000萬元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3.12億元,下降12.46%;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0.55億元,下降79.8%。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7.86億元,增長111.61%;第二產業完成投資9.52億元,增長43.7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6.8億元,下降20.46%。三次產業投資構成由上年的16.79:21.64:61.57變化為23:27.85:49.15。從投資項目分類看,農業及生態項目完成投資7.86億元,占23%;工業、能源項目完成投資9.52億元,占27.85%;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36億元,占18.61%;社會事業完成投資9.89億元,占28.94%;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0.55億元,占1.6%。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公經濟完成投資20.82億元,增長56.7%。

國內貿易和市場流通

2018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867萬元,增長6.6%。按經營地分,城市消費品零售額95504萬元,增長5.5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64363萬元,增長8.14%。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143075萬元,增長6.66%;餐飲收入16792萬元,增長5.86%。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19470 萬元,下降0.35%;限額以下企業140397萬元,增長7.61%。

2018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594戶,累計7743戶,新發展私營企業567家,累計2638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31個,有各類新社會組織174個,會員達6.9萬人。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2018年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80億元,下降1.7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15億元,下降9.52%。財政支出19.23億元,減少1.05億元,下降5.18%。

2018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6.64億元,下降0.8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9.62億元,增長10.7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5.84億元,增長0.27%。金融機構存貸款率98.8%,下降0.4個百分點。

2018年保費收入9888萬元,下降4.6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473萬元,下降0.12%;人壽險保費收入7415萬元,下降6.12%。全年賠付金額3296萬元,增長129.05%。其中財產險賠付1277萬元,下降10.45%;人壽險賠付2019萬元,增長10.46倍。[2]

社會事業

郵電旅遊

2018年郵電業務總量9372萬元,增長4.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23萬戶。其中城區固定電話用戶 1.44萬戶,農村固定電話用戶0.7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7.05萬戶,增長4.5%;互聯網絡用戶5萬戶。

2018年組織實施旅遊重點建設項目26項,完成投資8.14億元。七彩丹霞景區5A創建工作已進入終評階段,流沙河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德源農莊和紅橋莊園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五泉村、紅溝村、蘆灣村、南台村成功創建為市級專業旅遊村。全域旅遊發展框架初步構建,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發展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不斷凸顯。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660.1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億元,分別增長28.29%和32%。其中,丹霞景區接待遊客232.3萬人次,增長20.37%。

科技教育

2018年建立科技示範點11個,引進新品種120個,引進新技術20項,規上企業研發費用9759.7萬元,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99%。9家企業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3家企業認定為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兌現科技創新獎補資金688.8萬元,推薦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6項。申請專利934件,獲得授權專利397件,授權發明專利6件,總量達38件,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79件。院企合作企業10家。

2018年現有普通高中1所,招生603人,在校學生2066人;職業中學1所,招生464人,在校學生1366人;初級中學3所,招生1209人,在校學生3530人;普通小學87所(含教學點76個),招生1245人,在校學生7491人;幼兒園81所,在園幼兒3555人。3-6歲幼兒入園率99.89%;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初中適齡少年淨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1%。高考一本上線率35.91%,二本及以上上線率63.31%,985/211院校錄取106人(985院校錄取48人),均比5年前翻了一番。建成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濱河幼兒園建成省級示範性幼兒園。

文化事業

2018年全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各1個,新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村舞台)4個,累計達到69個。新建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個,新建村級文化廣場項目5個。舉行第七屆「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等全縣性系列文化活動14場次,組織開展「快樂老鄉」「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83場次;新申報省級非遺項目4項。

廣電:有廣播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覆蓋率100%,網絡雙向化改造達65%,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9452戶,入戶率55.6%;寬帶用戶4938戶,入戶率15%;全年放映電影350場(次)。

醫療衛生

201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5家,其中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1家,衛生綜合監督執法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各1家,中心衛生院4所、一般衛生院4所、村衛生室84個,個體診所38所。現有在職職工837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53人。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905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150張、衛生院擁有床位230 張。全年總診療人次 24.43萬人次,出院人數2.27萬人。

體育事業

2018年全縣共有各類體育場地360個,其中城市社區居民體育健身場所50個,鎮村體育健身場所310個,人均占有體育場地面積達1.8m2。建成臨澤縣公共體育場田徑跑道和足球場、流沙河景區全齡化體育公園、游泳館及繞城健身步道棗鄉路段,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主體工程。舉辦全國無線電測向公開賽暨甘肅省無向電測向錦標賽、甘肅省青少年科技體育航空航天航海模型教育競賽、健康中國馬拉松系列賽暨第四屆臨澤生態馬拉松賽、七彩丹霞•2018張掖臨澤「銀先杯」馬拉松自行車騎行大會等重要賽事活動和流沙河徒步活動、第六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第三屆職工運動會、全民健身日沙柳路「十里畫廊」徒步活動等全民健身活動,健康中國馬拉松系列賽暨第四屆臨澤生態馬拉松賽榮獲2018中國田徑協會「銀牌賽事」、2018中國田徑協會「自然生態」特色賽事兩項殊榮。

人民生活

2018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5元,增加1894元,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310元,增加894元,增長5.1 %。城鎮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9.7%,下降0.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4元,增加1180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074元,增加203元,增長1.7%。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2.8 %,下降0.3個百分點。

2018年全縣121個單位1086名幹部與230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縣財政盤活存量資金2000萬元用於脫貧攻堅,為每個村增配扶貧互助資金10萬元,為729戶貧困戶落實產業扶貧貸款分紅戶均412元,推進實施「借母還羔」、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扶貧項目。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年內脫貧250戶67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4%。

社會保障

2018年全縣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對象分別達2930人和 5272人。發放城市低保金1294.79萬元,農村低保金758.23萬元,特困供養金337.25萬元,孤兒生活費27.36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175.13萬元,優撫撫恤813.13萬元。

全縣98.17%的適齡城鄉居民納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範圍,發放養老金2847.8萬元。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4260人,發放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6664萬元;參加失業保險7195人,發放失業保險金103.03萬元;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2665人,支付醫療費用1412.73萬元;參加工傷保險10263人,支付工傷保險費用582.87萬元;參加生育保險8886人,支付生育保險費用87.31萬元。

2018年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127384人,參保率99.21%;年內為參保患者補償9495.86萬元。

環境保護

2018年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常態化開展生態環保突出問題整改「回頭看」,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違章建築、水源地保護、散煤管控等19項問題和衛星遙感反饋的黑河濕地環保43項問題全面完成整改銷號。全面落實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工作任務,縣鎮村三級河湖長制規範運行,抑塵禁燒、油煙減控等措施有效落實,縣級煤炭集中交易市場和鎮級配送網點建成運行,水、土、氣監測指標持續向好。全年空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87ug/m3 ,二氧化硫年均值5ug/m3 ,二氧化氮年均18ug/m3,空氣優良天數為25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2.4%。深化全省全域無垃圾示範縣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縣創建,紮實推進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七大專項行動,持續抓好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秸稈「四化」轉化和糞污環保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經驗在《人民日報》報道。投資1.84億元的黑河濕地保護治理等7個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全面完工,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安全生產

2018年內全縣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無人員受傷。全縣億元GDP事故死亡率0.0927,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1.437。

水利建設

2017年,全縣建成大中型灌區6個,水庫10座,總庫容達5326萬立方米。建成高標準干、支、斗渠385條838公里,2013年以來累計建成高效節水農田面積7.78萬畝,其中2017年建成1萬畝;農村居民飲水工程實現村村通全覆蓋,受益總農戶達到99%;建成水電站10座,總裝機2.76萬千瓦,年發電量達7705萬千瓦時。

鄉村建設

2017年,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7個,2017年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3個,市級2個,縣級2個;建成「萬村整潔」示範村7個。  

交通運輸

臨澤縣地形特徵是「兩山夾一川」。南屏祁連峻峰,北蔽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分三個類型:南部祁連山區,中部是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平原區,北部合黎山剝蝕殘山區。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為2278米(新鳳陽山),最低1380米(蓼泉)。縣境內祁連山區為祁連山脈的淺山區,四周山峰環繞,中間為一小盆地,覆蓋有厚層黃土,黑河最大支流黎園河從中流經,河南、北階地為耕地,山坡為牧場。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屬天山余脈,山勢不高,地勢平緩,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只有200—300米,是乾旱剝蝕的低山區,植被稀少,屬荒漠草原。中部走廊平原地勢呈東、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間。南北山前戈壁和荒漠相擁,沃野綠洲象一塊綠寶石鑲嵌於其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產豐富,是臨澤精華地帶。

臨澤縣歷史悠久,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南出梨園口,可達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過嘉峪關通新疆;東經武威、蘭州,與內地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現為張掖市轄縣。

2018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86億元,增長3.6%。

2018年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245公里,其中縣道243公里,鄉道343公里,村道659公里。新建改建鎮、村道路31公里,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35公里、養護維修工程22.6公里,道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

2018年全縣年末車輛保有量26642輛,其中汽車17553輛,年內新增小型汽車710輛;全縣駕駛員人數達3.4萬餘人,其中道路運輸從業人員5637人。汽車保有量中運營性車輛3466輛,占汽車保有量的13%,其中客車252輛,貨車3214輛。完成公路客運量 244.98萬人,旅客周轉量7283.8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376.6萬噸,貨運周轉量14818萬噸公里。

旅遊資源

臨澤丹霞地貌景區地處祁連山北麓,東距張掖市區30公里,北距臨澤城區2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約為1800米,分布面積約50平方公里。是總面積510平方公里「省級地質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張掖丹霞地貌景區的一部分。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原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臨澤烈士陵園),座落在臨澤縣東郊大沙河南岸,總占地面積600畝,是西北地區占地面積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香古寺

香古寺為2A級旅遊景區,座落在臨澤縣城北30公里板橋鎮境內,占地面積約201畝,北依明長城,南眺黑水河,始建於西漢武帝元守年間。建築布局、風格融道、佛、儒「三教合一」基調,是西北地區有名的朝聖旅遊勝地。

雙泉湖

雙泉湖位於臨澤縣城北5公里,景區總面積5040畝,其中水域面積1290畝,屬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史稱梁家湖,千百年來,在眾多泉水中有兩眼泉(九眼泉和五眼泉)涌較盛,水聚成湖,雙泉湖由此而得名。園內建有水上公園,千畝魚池垂釣區、蘆葦區、食府娛樂區和濕地保護區五個旅遊景區。

歷代名人

申緬青,字懷亭,清撫彝廳鴨翅渠人。其父申大振,道光年甲午科舉人。他自幼受家庭薰染,愛讀詩書,聰慧過人,日誦數千言,過目不忘。十三歲考中秀才,就學於高合翰林趙福淳之門,孜孜好學,熟讀經史子集,各流派學說,人稱奇才。他雖學識淵博,但仕途不佳,四次鄉試未中。據傳在一次鄉試中,因錯將「秋」字寫為「愁」字,未被錄取,試官在考卷上眉批日:「詩文俱佳,何其愁也」,甚為惋惜。後僅被中為恩科貢生。

同治十年(1871年),在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亂過程中,受欽差大臣烏魯木齊提督成祿(當時駐高台)派遣催辦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五省由戶部分撥的糧響,次年糧炯催清,由成祿保薦欽加監提舉銜,分發山西以通判試用,適父親病死,故丁憂未到職。從光緒元年(王875)主講葬泉書院十六年,潛心培養本地人才,脫穎而出者數十人,被社會推崇敬重,稱聖人。後保薦為國子監典籍銜,候選教諭。署理本省鞏昌府優羌縣(今甘谷縣)訓導(一縣之學官),任貓歸縣,當本縣教育會會長多年。

陳春基,字子和,光緒十一年(1886)十月。生於臨澤縣平川鄉五里墩的一個殷實人家。他聰明好學,上完私塾後,直接考入甘肅省礦業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 ),他自費留學日本,考入東京明治大學,專攻法律。當時,甘肅省教育廳對取得學校證明的自珊留堂雌。*)絨甚將生給他的補助費全部交還給當時駐日的留學監導,請他轉分給生活困難、急需錢用的其他留學生。這種急人所難的行為,在同學中得到一致讚揚。

竊國大盜袁世凱以出賣民族利益的二十一條件,換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帝制的承認,在中國留學生中,激起了軒然大波,群情激憤,組織留學生會,發起了強烈的反袁活動。陳春基熱烈響應留日學生會的號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會發起的反袁活動,他同廣大留學生一起,驅趕了袁世凱駐日公使陸宗輿歸國。他為能盡留學生的一份愛國心,而感到十分高興。民國八年(1919),陳春塞在明治大學法律系畢業,返回祖國。

民國十六年(1927 ),陳春基報考了甘肅省政府開辦的吏治研究所,並以第一名被錄取。《創修.臨澤縣誌》評述他::「慎言慎行,古貌古心,靜重老成」。這個評語,並不完全準確,『他的心並不古。相反,他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而且執着追求。他的留日同學張文霞、黃中天、張仲凱玉蔡香山等,說他:「品學兼優,敦厚無華」。

高增貴,字季良。臨澤縣平川鄉五里墩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86年)。少年在本村土地廟私塾讀書,聰明過人,孜孜好學,成績優異,後畢業於蘿泉高等學堂。子宣統元年(1909年)二十三歲時,考入甘肅礦業中學堂,後升入西北大學。民國九年(1920年)就讀於北京警官高等學校。

臨澤縣風景

民國12年(1923年)又因家內無人料理,辭職回鄉,致力於地方教育事業。其間,他三次出任臨澤縣教育局長,他歷史知識淵博,文學基礎功底深厚。於民國30年(1941)受縣長王存德之聘,任《創修臨澤縣誌》總纂。解放後,土地改革運動中,由於他思想開明,擁護黨的政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率先把土地貢獻出來,交土改組分郁,政府定為開明地主。

評審公示

2016年5月24日,根據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關於組織申報2016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通知》和《甘肅省財政廳 甘肅省商務廳 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關於組織申報2016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競爭性選擇的通知》(甘財經一〔2016〕50號),通過市州推薦上報,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扶貧辦聯合組織專家評審,現將評審結果公示如下:景泰縣靖遠縣禮縣山丹縣靈台縣宕昌縣靜寧縣、臨澤縣、武山縣玉門市合水縣臨潭縣永登縣永昌縣夏河縣古浪縣鎮原縣渭源縣和政縣廣河縣。公示期為2016年5月22日-5月26日。公示期間如有異議,請及時向甘肅省商務廳、甘肅省財政廳、甘肅省扶貧辦反映。

相關視頻

臨澤縣專題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