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 佳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 佳人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臨江仙 佳人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李石

臨江仙 佳人是宋朝詞人李石的作品之一。

李石。少負才名,既登第,任大學博士,出主石室,就學者如雲。蜀學之盛,古今鮮儷。後卒成都,時作山水小筆,風調遠俗。卒年七十外。[1]

信息

本   名:李知幾

別   名:李石

:知幾

所處時代:宋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資陽(今四川資中)

主要作品:《方舟集

正文

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倚闌聞喚小紅聲。薰香臨欲睡,玉漏已三更。坐待不來來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牆東畔小橋橫。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

注釋】:

這首《臨江仙·佳人》是描寫了月夜下少婦的情態的。詞一開頭就寫出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的人 :「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 。」疏疏落落的柳樹掩映下,有一座畫樓 ,樓上住着佳人,周圍靜悄悄地,只聞有人在吹笙,——當然是這位佳人。按距離觀察的,所以笙聲似由「 風外」傳來。「笙」是一種簧管樂器,可奏出哀怨的音調 。南唐中主李璟的《 山花子》詞,寫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午夜夢回,獨自吹笙,倍感淒涼,中有句雲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這首詞中的「 佳人」,身份與李璟筆下的這位婦女並不相同,但因思念所愛而「 小樓吹徹玉笙寒」、來抒發心中哀怨的做法 ,是相似的。「倚欄聞喚小紅聲」句的「倚欄」,與李璟詞中的「 倚闌干」心境相似。雖然不一定流着簌簌的淚珠 。她吹罷了笙 ,倦倚欄杆;一會兒 ,她低聲呼喚侍兒小紅。「薰香臨江睡,玉漏已三更。」是讓侍從小紅去為她薰香整被,因為夜已深了,她想去睡覺了 。古代富貴人家婦女多用香料熏被子,猶如今日的灑上一點香水,感到舒爽而易入睡 。《西廂記》寫鶯鶯由於對張生思念,而難以入睡,對紅娘唱道:「翠被生寒壓繡裀,休將蘭麝熏。將蘭麝熏盡,則索自溫存」,由反面可見此點。這上片以時間為順序,寫了畫樓上佳人的吹笙、倚欄、喚侍兒熏被,純粹是外部動作,沒有絲毫的心理描寫;但主人公的情懷是那麼淒涼哀怨,依然透紙而出。

上片對佳人活動的描寫儘管極清晰,但是,她與所懷念的人的關係,仍不清楚了。這有待於下片的進一步描寫敘述與說明。進入第二片時,我們看到,女主人公並沒有沿着上片的線索發展下去,而是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坐待不來來又去」二句,寫她的心理活動 ,她看到的夜色 。本來,分付了侍兒準備衾枕,就應該走向臥房;但是卻沒有,她驀然湧起了傷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兒,怎麼也不來;來了卻又走了 。這當然不是此一瞬間的事 ,而是指很久以來的事 。那麼,這位男子並非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情人,就比較清楚。想到了心愛的人不來的懊惱事以後,她再也睡不着覺了,她的注意力移到了庭院中來。只見一庭月色 ,把周圍景物照得如此清晰。「一方明月中庭」,沿用劉禹錫《生公講堂》詩句「一方明月可中庭」。「 粉牆東畔小橋橫 」,就是月色下所見的景色。

她按捺不住了,「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在花下撲流螢以分散思緒,排遣苦悶。這種情景,杜牧在詩中描述過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秋夕》)杜牧寫的是一位宮女,她也以扇子撲流螢來排遺苦悶?因為此時此地,除此以外,實在也沒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第二片,心理描寫仍然是不多的,還是以寫景和外部動作為主;但是主人公內心情懷是痛苦,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評析完這首詞,女主人公「佳人」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那個明月之夜,她懷念情人,吹笙抒怨,三更過後還無法入睡;看到一庭月色,就起來用扇子扑打飛螢,以排遣胸中苦悶。整首詞動作描寫豐富。主人公的動作是井然有序,都能找到心理的依據。因此這首詞寫人的特點,就是通過動作表現思想感情。幾個鏡頭,形象鮮明優美。作者將佳人活動安排於月夜之中 ,人物與景物交融 、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語言突出 ,流暢而雋快 ,切合《臨江仙》曲牌的調性特點。[2]

作者簡介

李石,字知幾,四川省資陽人。進士,紹興末年,任太學博士,後來降職為成都學官。乾道中再入為郎,後歷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論罷。終於成都轉運判官。

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其本名知幾,後感夢兆,改名石,而以知幾為字。

李石最有名的詩詞

憶秦娥

《如夢令(憶別)》

《如夢令》

望江南

《雨中花慢(次宇文吏部贈黃如圭韻)》

《出塞(夜夢一女子引扇求字,為書小闋)》

謝池春

《卜算子》

《八聲甘州(懷歸)》

《南鄉子(十月海棠)》

滿庭芳(送別)

《臨江仙(佳人)》[3]

參考資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