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作者:宋.蘇軾


原文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誰起笛中哀。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雲雨未成還又散,思[1]

昨夜度過揚子江尋找住宿的地方時,遠望中疑似來到秦淮河畔。明月夜裡,誰在吹笛,笛聲竟是這麼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貴歌妓和侍女,競相跟隨過到江北來。 情愛,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離了,好事難得如願啊!駕船人要急於開船,催促歌妓與侍女回江南去,他們不得不分離。我預計她們回去以後的心情,也當同我的心情一樣悲傷。

注釋

渡江:渡過揚子江。 秦淮:秦淮河。傳說秦始皇南巡會稽時,為疏導淮水而掘,故名。發源於江蘇省溧水縣東北,流向西北,橫貫南京市,流入揚子江。 王謝女:這裡指高貴之歌妓與侍女。王、謝,六朝兩個大家族。 憑陵:逼迫,依勢而凌人,指情勢不允許。急槳:快速開船。催:催促。 伊:她。

賞析

  上片,追憶歌妓侍女的深情與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點明即將渡江的時間與行蹤,突出描繪想象中的繁華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黃金河畔樓台。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宋代詩人賀鑄《秦淮夜泊》也唱道:「樓台見新月,燈火上雙橋。隔岸開珠箔,臨風弄紫簫。」憶起王勝之昔日秦淮之風流,更加深戀今日秦淮的韻事。接着寫宿處「月明」時,筆鋒一轉,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聲。這是受主人之愛而又得不到真情的淒楚之音,難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誰,最後兩句,引用六朝「王謝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金陵五題》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正是這「舊時王謝堂前燕」,烘托出了歡送王勝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過江來」。

  下片,寫情勢不許,情愛成影,有難言之隱。第一、二句,點化活用宋玉《高唐賦》中神話。巫山神女比喻「相逐過江來」的歌妓與侍女;將其神話比作情愛,尚未成真而今又分離了。作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無論如何喜愛,但要成為真正情愛是難越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障礙的,自然「相逐過江來」的歌妓與侍女,只能「雲雨未成還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難諧」。第三、四句,從兩個方面點明「雲雨散」,「好事難諧」的原因:一是「憑陵」逼迫,情勢不允許;二是「急槳」人催促開船不容猶豫。所以「兩相催」成了這種不得不分離的現狀和難言之隱的傷痛,「妓嬋娟,不長妍」(孟東野《嬋娟篇》)。最後兩句「想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為點題之筆,道出了東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將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隱痛難言,此恨綿綿無盡期。

  這首詞原本為送王勝之龍圖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與侍女陪送之事,而轉到寫這些底層女性無主的命運。在官人當政春風得意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就是「王謝女」;當官人貶謫或遷移不得志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則成為「歸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韻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淒涼命運,就充分反映了他不為世俗傳統觀點束縛的新型婦女觀。

創作背景

這首《臨江仙》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時,王勝之離金陵,過儀真,去南都時,有歌妓和侍女送行。東坡與之同船前行。「公詩便堪唱,為付小嬋娟。」(《至真州再和二首》)寫《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與此詞以贈歌妓與侍女。[2]

作者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詩詞名句網
  2.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