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德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習近平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原圖鏈接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圖片

中德關係(德語: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國德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中德兩國從19世紀末開始進行直接的交流。剛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之後,兩國持續了大約30年的合作關係,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聯合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成為了敵對雙方。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戰敗,被分裂為兩個國家,在冷戰中,德國被分為兩個國家,即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國分別與中國建交於1949年10月27日和1972年10月11日。1990年,冷戰進入尾聲,兩德統一,兩國關係進入迅速發展階段。目前中德關係被雙方定義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1]

歷史

17世紀最早的中德貿易線從陸路經西伯利亞輾轉到達普魯士王國。為了避免俄國政府沉重的通行稅,德國早在清王朝就嘗試通過海路開拓東方貿易路線,1752年,埃姆登的王家普魯士亞洲貿易公司(KPAC)商船「普魯士國王」號在德國船長格來史克的指揮下抵達廣州,成為中德貿易史上第一艘到達中國的德國商船。1861年,普魯士派出艾林波東亞外交使團,與清政府參照中英中法《天津條約》,簽訂了《中德通商條約》,該條約使普魯士及其代表的眾多個德意志邦國與中國建立了貿易關係。

19世紀晚期以前,中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一直受控於英國。而普魯士王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則熱切希望在中國建立立足點,以平衡英國的影響。俾斯麥力排眾議,為德中的航線設置了獎金。給予獎金的議案於1885年最終通過。同年,俾斯麥派出第一支德國銀行業和工業考察團前往中國評估投資機會,這最終促成了1890年德華銀行的建立。通過這些努力,德國於1896年繼英國之後成為第二大對華貿易國。

在這段時期,與英法不同,德國並沒有積極的表現出其對中國的帝國主義野心,而中國政府也將德國視作來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發展的夥伴。1880年代晚期,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築旅順港大沽炮台附近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北洋水師向德國訂購了主力艦——定遠級鐵甲艦,以及經遠號、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此外,德國軍事教官幫助張之洞建立了「自強軍」,並協助袁世凱培訓了「新建陸軍」。

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不僅限於軍事方面,也擴大到工業和技術交流領域。來自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的工程師幫助中國建立了近代的發電廠和鋼鐵工廠,例如漢陽鐵廠。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在頤和園中安裝了中國的第一批電燈[2],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使用的則是德國AEG電機和水泵。

總的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德關係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特別是貿易方面。1913年,當時在中國有近300個德國商號,但到了1919年,卻只剩下2個。一戰期間,中國政府在英國等協約國的壓力之下,清理德華銀行等德國在華企業

視頻

中德關係 相關視頻

德國突然成為中國重要盟友 
清政府與英法聯軍簽署的《天津條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