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莊人狩獵(牛撇捺)

中莊人狩獵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中莊人狩獵》中國當代作家牛撇捺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中莊人狩獵

專職的獵人不一定兼種莊稼,專職的農民卻常常會搞一些狩獵活動。中莊人即是。

中莊人打到的最可以炫耀的獵物,是兩隻,一公一母,雙方倒在中莊人的腳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狼還不是保護動物,獵殺狼不會被法辦。有些地方,還在命名打狼英雄。黃土高原某地,有一個基 層幹部,據說專門進土洞去掏狼。此公不帶刀不帶槍,甚至不帶棍棒,只提一杆銅製旱煙鍋。他進了洞,狼不敢反抗, 乖乖地被他用繩子綁了,拉出洞來。此人共獵獲兩百六十多隻狼。

說我四爹他們打了狼,不十分準確。確切地說,是用藥毒殺了狼。

我們那裡曾鬧過狼患,狼深夜進村跳入羊圈咬死並叼走過羊,據說我父親的一小群羊寄放他舅舅家時,也被狼吃得一干 二淨。但後來狼越來越少。人窮了,連狼吃的東西也少了,很多小動物被人裹進了飢腹。倒了霉的那兩隻狼,活動半徑 很大,應在五十公里以上。它們的活動軌跡似是固定的,半個月左右從中莊的某段路徑經過一次。那個地方叫直溝,離 村子有四五里路。因為執著或曰刻板,使它們丟了性命。

打狼「英雄」是我二爺的兒子,我們的四爹朱毓仁與郭家的一位「獵人」。他們兩人中的一位發現了狼跡,但出於對狼 的恐懼,不敢獨自去對付,於是相約共同行動。他們用的方法是,將毒藥塞進小死豬身體,在狼經過此地時丟在那裡。 當然,要清除人的足跡與氣味等等。狼雖狡猾,但架不住美味的誘惑,開了葷,丟了命。

兩位好漢去現場看結果時,發現兩隻狼相距十多米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他們判斷狼已殞命,但又不敢貿然上前,在遠 處變換角度觀察,等了很久,才敢靠近。至於那一公一母兩隻狼是怎麼分的,誰上去提起哪只算哪只,還是論功行賞, 不詳。記得四爹背回的一隻很大,應該是公狼。

四爹他們打狼,主要是為了剝皮,不是「為民除害」,也不是跟生態過不去。在我們那裡,狼皮很稀缺,很珍貴。誰家 的老爺子要能鋪上一張狼皮,那不是一般的有面子。狼皮能賣好價錢。

狼肉不好吃,很腥臊。但在當時的農人眼裡,也是好東西。不吃內臟,就中不了毒。狼肉煮熟了,被村人分而食之。記 得在蘭州工作的我的一個堂姑(我們叫尕娘),那時還是個大姑娘,吃狼肉吃得滿嘴流油。

狼油也是好東西,煉了好幾瓶。四媽給了我一瓶,讓我摸在身上曬太陽治療風濕病。我未吃狼肉,卻享用了狼油。我從 小就不是環保主義者。

中莊一帶狐狸比較多,也好捉。

四爹是獵狐高手。他抓狐狸,不用毒藥,也不用土槍,而用鐵鋏子,我們叫「鋏鬧」。四爹於給生產隊趕馬車的間隙, 經常進山踏勘,在一些隱蔽的角落、小道上尋找狐狸等野獸經過的路徑、固定排便的地方等等。一旦確定了狐狸的蹤 跡,於傍晚時分下好鋏子。下鋏子的流程是,將一根鐵樁或木樁打進地下,鐵鏈連接樁和鋏子。將鋏子掰開,用觸發裝 置扣上。在鋏子上撒上草屑和馬糞,以掩藏鋏子,以消除人的氣味。撤離時要將人的腳印掃平,撒上干土。下了鋏子, 一般第二天早上要去察看,如果鋏到了野物,防止它拉起樁子或者咬斷被鋏的肢體逃走,也防止路經此地的其他人撿 走。如果沒有鋏到野物,偏僻處的不必理會,只管等待。有人經過處怕鋏到人尤其小孩,怕被人起出拿走,只好收起, 合適時機再來安放。

四爹獵狐常常在深秋之後,在冬季。此時的狐狸皮質量最好。毛澤艷麗,毛亮絨厚,皮板也柔韌。

四爹鋏到的狐狸,大部分已死,少量的還活着。活着的被四爹抓回來,退掉鋏子,關起來養着。這時候,我們一夥半大 小子就被招去上山抓四腳蛇來餵狐狸。這些小動物山上很多,餵狐狸不怕沒食物。但可能狐狸太有野性不好養,飼養的 環境太差狐狸不適應,或人沒那麼多耐性與閒工夫去侍弄狐狸,所以養不了幾天,就被剝了皮。

那些年,四爹一個冬天有可能抓到十來只狐狸。我父親曾是四爹狐狸皮的買主之一。除了他自己穿過一件狐皮短大衣 外,其餘的,都是為單位的同事代買的。買了皮子,再請遊走的皮匠上我家做成皮筒子帶走。那時一張狐狸皮八元錢, 現在每張應是幾百元了吧。

同時獵狐的還有幾個人,主要就是那個與四爹一同毒過狼的郭民貞。

村上有兩家有火槍。一家姓魏,槍主要由魏家主人與他的三兒子用。另一家姓郭。郭家主人是縣磚瓦廠的燒窯工,節假 日打獵。後來他的大兒子小名三教子的加入了打獵者行列。土槍的威力似沒有想象的大,他們沒有打上過狼,基本沒打 到過岩羊,狐狸也打到的極少,主要是打野兔。我們那裡的野兔較大,毛色發紅,與草原上的兔子不同。打一隻夠全家 美餐一頓。三教子用土槍打死過吃他們家我們家小兔子的鄰家的一隻超大狸貓

我哥參與過一些狩獵,體現我們那一帶的特色。

挖獾。獾我們叫「躥豬」。是獾之一種,學名豬獾。這東西我們那裡不是很多,但有。人們一旦發現了其蹤影,便窮追 不舍。獾逃進自己的巢穴或者臨時找到一個洞藏身,人們便將其圍住,用鐵鍬挖洞。這事是個力氣活,苦活累活,有時 需要三五個小伙子挖上半天甚至一天。但因為有肉吃,大家不嫌其累。我哥參加過挖,我們還吃到過他分來的獾肉。

熏野貓。人饞了什麼肉都想吃,家養的貓之類,一般不敢動,怕引起糾紛。但遇到野貓,則絕不留情。有一次我哥與他 的玩伴發現了一隻野貓,在他們的追趕之下鑽進了山崖上的一個紅砂岩洞。此處太陡太硬,不好挖,於是他們從家裡背 了柴草過去,用煙熏貓。野貓被熏得暈頭轉向,往出逃命時被打死。野貓被他們燉了還是烤了,我已沒有記憶。

現在想來,那隻野貓不一定是家貓逃走後變野的,有可能是現如今人們視為珍寶的荒漠貓。想必那時這東西還多,沒有 絕種之虞。

抓鴿子。我們那一代生活着一種灰色的野鴿,體型比家鴿小,學名岩鴿。中莊屬黃土丘陵地帶,較高的懸崖少,岩鴿大 都棲息在掏砂掏成的窯洞裡。因為窯洞較高,且四通八達,所以有時某處砂窯裡面會棲息很多鴿子。我哥他們的辦法, 就是根據事先偵查好的情況,找到鴿子窩,用手電光罩住鴿子,然後用木棒打。因為黑暗,鴿子沒了方向,更因為被電 筒光刺激,鴿子瞬間失明,所以那些沒被當場打死的,也會亂飛亂撞,自己碰死或者被人追上抓住。這樣的行動,記得 有很多次,每次他們每人都能分三五隻野鴿。

中莊的狩獵,小規模的還有用水灌黃老鼠與在河裡拿背兜撈小魚等等,因為在別的文章中曾經描述過,此處不再展開。[1]

作者簡介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肅皋蘭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