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紀念堂 (廣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紀念堂
圖片來自pixnet

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內,北靠越秀山,正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左鄰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地鐵二號線紀念堂站就是以此命名。[1]

由來

中山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廣東各界人士動議「籌集五十萬元,建築一規模宏大之孫中山紀念堂及圖書館,以紀念元勛」。具體的募捐活動從1925年3月下旬開始。1925年4月12日,中國國民黨和廣州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大會,以當時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為首的「哀典籌備會」負責牽頭,決定建築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圖書館;並於同月13日在《致海外同志書》中系統提出,說明其主旨是「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

選址

籌備會最初提議將紀念堂的地址選在西瓜園的舊商團總所,即現今越秀區人民中路上的同樂路口南側原廣州市電話局地址。提議公布後,社會各界對紀念堂的選址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1925年4月25日,《廣州民國日報》刊載了《孫先生紀念堂地點之決定》一文,聲明「因多數人意見」,商團總所之地與孫中山無歷史聯繫,也不適宜,遂將紀念堂籌建地址改為「舊總統府」。

所謂舊總統府,是指1921年孫中山任職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時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清朝時是督練公所,民國初期軍閥龍濟光據為督軍衙署,1922年被陳炯明炸毀

1926年6月,「孫中山先生廣州紀念堂籌備委員會」成立,專責籌辦紀念堂、紀念碑事宜。

後由於為使(即中山紀念碑同軸,最終確定在附近的越井崗觀音閣遺址上建造,從而形成廣州城區舊中軸線上「南堂北碑」的風景特色[2]

建造

紀念堂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和結構師李鏗、馮寶齡設計,1929年動工,1931年落成。現該紀念堂已成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南京中山陵齊名。

建築特徵

該中山紀念堂屬於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設計師運用建築力學結構原理,將四根大柱置於四周牆壁中,用以支撐四個跨度各30米左右的鋼桁架,使之整體仿佛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

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現在,紀念堂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第一位在中國大陸舉行公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羅文亦以中山紀念堂作為演出場地。

紀念堂里近北門處一棵大約三百年的古木棉,被稱為木棉王。另紀念堂內的古樹眾多,其中還有兩棵白蘭王,每逢花期,整個紀念堂都可以聞到香味。

參考文獻

  1. . 轉引自《廣州中山紀念堂鈎沉》第18頁. 《哀典籌備會議決:於西瓜園建孫中山紀念堂、圖書館》. 《廣州國民日報》. 1925年4月12日.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nd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