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2007年貨幣政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2007年貨幣政策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2007年2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網站公布《二○○六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07年將加強和改進流動性管理,為經濟增長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增強利率等價格槓桿的調控作用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配合其他政策措施促進國際收支 趨於平衡。着力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大力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改進金融宏觀調控,加強流動性管理,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在維護總量平衡的同時,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數量型調控與價格型調控的協調配合,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場發展,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強和改進流動性管理,為經濟增長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完善流動性分析預測體系,搭配運用公開市場 操作、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有效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二)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增強利率等價格槓桿的調控作用。

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中央銀行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的利率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市場基準利率 建設,推動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逐步發揮作用,健全市場化的產品定價機制。靈活運用利率工具,提高價格型工具的調控效果,逐步發揮價格槓桿在貨幣政策調控中的重要作用。以完善公司治理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配合其他政策措施促進國際收支 趨於平衡。

配合其他經濟結構調整政策,進一步發揮匯率在實現總量平衡、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中的作用。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四)着力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引導商業銀行均衡、合理放款,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基本建設等中長期貸款,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貸款,加大對農業、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以及就業等的貸款支持力度。積極引導金融資源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農力度。

(五)大力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

加強金融市場制度性建設,加快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金融資產結構,豐富市場層次與產品種類,培育和發展機構投資者,推動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在穩步擴大已推出金融產品規模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創新,加大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發力度,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同時通過提供更廣泛的金融參與渠道和金融產品供給,拓寬居民收入來源,進一步發揮金融在擴大消費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市場基礎性建設,完善市場功能,增強行業自律,增加市場透明度,強化市場約束與激勵機制。加強金融市場監督管理,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六)以完善公司治理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繼續推進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經營機制轉變。穩步推進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政策性銀行改革。全面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探索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多種所有制農村金融機構。創新小額信貸方式,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其他金融機構改革。

(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

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繼續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繼續有序放寬企業和個人持匯、用匯限制,加快外匯市場發展,擴大外匯市場產品,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和風險防範,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二是逐步放寬機構和個人對外金融投資的規模、品種等限制,繼續大力支持有實力、守信用和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三是改進外債管理方式,嚴格控制外債過快增長,同時繼續落實和鞏固貿易外匯收結匯、個人外匯和外資進入房地產等監管政策,加強對貿易信等資金流入的管理。四是對異常跨境資金流動和非法外匯交易實行嚴密監測,進一步提升外匯管理電子化水平,提高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的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