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民協,全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於1950年3月29日,當時名稱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協會內設機構為:分黨組、辦公室、組聯部、研究部、人事處、《民間文學》雜誌社、《民間文化》雜誌社、《繽紛》雜誌社。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是全國各民族民間文藝工作者自願結合的群眾性文藝學術團體。其宗旨是搜集、研究、保管中國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繼承和發揚其優秀傳統,增進對民間文藝的尊重和了解,進行與國際民間文藝和民俗學界的交流,推動新的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協會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以及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協會在歷任主席郭沫若、周揚、鍾敬文、馮元蔚、馮驥才的領導下,聚集了全國從事民間文藝工作的同仁;在「二為」方針的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為繼承我國各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作出了很大貢獻。

目錄

積極發展會員

積極慎重發展會員,不斷為民間文藝事業輸入新鮮血液。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民研會僅有全國會員220餘人,經過近30年的不斷發展,現在中國民協有全國會員7000餘人。會員原來只包括民間文學藝術和民俗研究、教育、搜集整理、編輯、翻譯、出版、組織管理者,現已涵蓋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俗學界的專家學者,各個門類的活躍在基層的民間藝術家、民間文化產業工作者、民間文藝組織管理者、媒體工作者以及律師等。如今的中國民協會員具有學歷高(博士、碩士占相當比例),涉及學科和藝術門類廣,年齡、性別、民族構成合理的特點,其中的許多人是本學科或藝術門類中的帶頭人或佼佼者,獲得過國際級、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各行業的各種大獎,創作、發表、出版和表演了各種各樣、琳琅滿目的民間文藝作品、學術著作、論文等。

發展思路

為了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中國民研會於1987年5月經中宣部批准改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稱的改變帶動了工作內容的變化,中國民協的工作重心由搜集整理、翻譯、出版為主轉變為在這一基礎上對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俗文化以及相關學科、藝術門類均給予關注。

1989年9月在遼寧大連經濟開發區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來自新疆、內蒙古、雲南、貴州、陝西、山西、安徽、四川等地的民間 藝術家以精彩的表演使廣大觀眾充分領略到民族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同時,也使民間藝術節這一適合百姓參與的文藝形式,成為豐富人們 文化生活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效方式,被各地廣泛採用。到現在為止,中國民協在遼寧大連、山西太原、北京門頭溝、江蘇無錫、湖北荊門、山西榆次和廣東番禺共主辦過7次中國民間藝術節,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受到當地群眾和各方面的好評。

中國歌謠學會於1986年和1987年先後在陝西延安舉辦「黃河歌會」,在湖北武漢舉辦「長江歌會」。黃河和長江沿岸的省份都參加了活動。活動充分展示了民歌的魅力,也向人們宣傳了我國優秀民間藝術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2005年以來,每兩年一屆,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連續舉辦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影響深遠。

1993年7月至9月,中國民協在河北秦皇島南戴河萬博城主辦了中國民間藝術大展,兩個月的時間,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民間藝術 家參加展覽,藝術門類十分豐富,參觀人數達20餘萬人,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楊尚昆、薄一波、賽福鼎·艾則孜等參觀展覽並題詞贊 譽。1997年6月,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共同主辦了「首屆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1],11月,中國民協與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塔舉辦「國際手工藝術周」,參展的中外藝術家現場表演了精湛技藝。此後,連續10年,中國民協先後在北京展覽館、國際展覽中心、北京農業展覽館等處舉辦了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將我國優秀傳統民間藝術介紹給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

視頻

2019年中國民協工作會議在廣西三江舉行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帶隊到甘孜縣調研

參考文獻

  1. 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民間文藝,中國藝術報,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