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地質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地質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創建於1916年,是一座國家級地學博物館,為亞洲第一大地學博物館[1],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歷史

1913年,丁文江應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的聘請,擔任地質科科長。1913年,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其中規劃有地質礦產陳列館之設置),規劃並總管全國地質調查工作,丁文江擔任所長,但因為無人應聘調查員,導致地質調查所形同虛設。同時成立了地質研究所,與地質調查所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地質研究所先是由丁文江主持,後來丁文江赴雲南調查,遂改由章鴻釗主持。地質研究所的實質是地質講習所、培訓班,招收30位學員,由章鴻釗、丁文江授課。1914年,翁文灝任專職教師。學員學習三年之後,共18人畢業,4人肄業,8人中途輟學。

1916年7月14日,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辦畢業典禮,同時還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們這三年來採集的899件岩礦標本,配以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翁文灝回憶:「地質調查所創辦之初,即有附設陳列館之計劃。歷次調查皆附帶採集標本,以資陳列。民國四年(1915年)遷入豐盛胡同現址後,即着手準備。民國五年(1916年),地質研究所畢業,就歷年實地練習時師生採集所得,借地質調查所新制櫃架,舉行展覽會,即為現在陳列館之起點。」因此,中國地質博物館將1916年7月14日定為建館日。

根據考證,最早在1913年,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便有地質礦產陳列館之設置,但是有名無實;後來,袁世凱在洪憲元年(1916年)1月4日准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為張軼歐,會辦為丁文江、安特生,局內設有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地質礦產博物館,但當時博物館處於籌建之中。1916年2月10日,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了《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1916年7月14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當時博物館有館長、機構、典型事件,陳列及收藏自此確定。

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而發起募捐,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了地質圖書館,並用其餘額8000元為地質陳列館添建了兩間展室,從而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1922年7月17日,新建成的地質圖書館和擴建的地質陳列館舉行了開幕式,大總統黎元洪蒞臨講話並且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從1916年本館建館到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再到1935年地質調查所南遷,是地質礦產陳列館的初創及發展時期。該時期的館長依次是丁文江、翁文灝、安特生、盧祖蔭、徐光熙,其中前四人是中國地質學會創會會員。地質陳列館從最初四個陳列室(礦物岩石室、地質系統室、煤鐵礦產室、金屬礦產室)發展至七個陳列室(新增非金屬礦產室以及兩個古生物室,並且在原來的礦物岩石室增設動力地質內容),後來還增加了石油煤炭土壤新生代部分;陳列標本自最初899件增加到近萬件(還有未陳列標本不下10萬件);陳列面積從最初不足100平方米發展到1000平方米;陳列館從豐盛胡同3號的一隅,擴大到豐盛胡同3號全院。在該時期,兼任館長的翁文灝對該館發展貢獻最大[2]

視頻

中國地質博物館 相關視頻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地質博物館國慶獻禮
《文旅中原》第二十三期地質博物館

參考文獻

  1. 中國地質博物館,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地學館,豆瓣,2013-7-23
  2.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0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