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航海學會 的圖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局機關駐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中路19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下屬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海道測量機構和該國唯一法定的官方航海圖書出版機構。

沿革

18世紀末期起,英國海軍及其他外國人在中國沿海及內河開展水道測量,英國繪製了中國沿海航海圖及各大江河的水道圖。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艦隊帶有專門的測量人員開展測量。此後,英國軍艦利用在中國駐泊和游弋的權利,經常擅自測量中國水道並製圖出售。為了杜絕列強各國擅自測量,清朝政府逐步認識到自辦測繪事業的必要。清朝末年,中日之間發生渤海灣漁業交涉案、二辰丸案、東沙島交涉案等等,清政府由此開始關注海界問題,而確立海界需要靠海道測繪,中國卻沒有自己的海圖。沿海地方的督撫如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都曾主張中國自辦測海事業。1904年以後,中國開始自辦測量事業,但從一開始便受由英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掌握。從1904年到1922年,中國水道測量事業主要是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掌握,具體是由江海關稅務司掌握,由巡江司執行。1910年,清政府外務部以日本等國覬覦中國的海權、糾紛不斷,擬令海軍部測繪中國領海內的島嶼。1911年4月,海軍部所擬暫行官制奏摺中提出,海軍部擬設偵測科負責此事,這是中國政府在中央最早設立的測海機構[1]。隨後海軍部還擬定了中國主要港灣的測繪計劃,但因辛亥革命爆發,這些計劃都沒能實施。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12月,中國駐法國公使胡惟德將國際輿圖會議情形電告外交部稱:「查上次開會,德國拓展測繪中國全境輿圖,英不贊成,日本國亦欲承辦,又有各就其勢力範圍分別擔任之說,未經議決。此次是必重展。」此前胡惟德曾經建議由中國陸軍部、內政部辦理測繪詳細輿圖事宜。鑑於德國日本等國有代辦中國測繪的野心,胡惟德此次再度向中國政府提議。中國外交部、參謀本部也認為「亟宜堅持自辦」,並且提出中國自組機關測繪,由大總統宣布辦法。為此,參謀本部在1913年12月10日派人在國務會議上宣示抵制之策。隨後,參謀本部制定了測繪計劃。

1949年5月26日,華東軍區海軍接管了原中華民國海軍海道測量局,在上海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道測量機構——華東軍區海軍海道測量局,並於1951年2月轉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1953年7月擴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海道測量部。1956年8月底,海道測量部機關遷至天津。1959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2012年增加新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的有關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負責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洋基礎測繪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海道測量機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法定的官方航海圖書出版機構。2016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撤銷,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同時繼續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的名稱。

1953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設海道測量科,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高等院校設置海道測量專業。195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學院成立海道測量系,為海軍培養海道測量和海圖製圖人才。1962年12月設測繪學院江山海測系,1966年1月歸海軍建制領導,文革時期解散。1970年,在大連海軍學校成立海測教學小組,1973年6月成立海道測量教研室,1978年3月正式組建海軍第一水面艦艇學校海洋測繪系(後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洋測繪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自行開展的海道測量僅測圖60餘幅,測深4萬餘公里[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開始大規模的海區基本測量工作,在9年間測水深圖520幅,測深里程78萬公里。文革期間,海道測量工作停滯。1978年後,海道測量工作獲得高速發展,大批培養高級技術人才,並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建造了大型遠洋測量船,引進及研製了許多海道測量儀器裝備。

視頻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 相關視頻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我們的事業在大海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