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中國大地構造和區域地質構造專著。黃汲清(見「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著。1945年用英文刊於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專報甲種第20號。1952年譯成俄文在蘇聯出版。1954年譯成中文,由地質出版社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約14萬字,分4部分。第1、2章為第1部分,簡要地敘述了作者對造陸作用、造山作用、褶皺作用的類型,造山輪迴及其分類等大地構造基本問題方面的理論概念。第3—8章為第2部分,按造山時期論述了中國的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其中包括前寒武紀地塊,加里東運動和加里東構造帶,華力西運動和華力西構造帶。與其他西方學者不同,作者把阿爾卑斯造山運動進一步劃分為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及其構造帶。這些中生代的造山運動對中國地質構造具有特殊的意義。第9、10章為第3部分,是對中國構造分析的總結:一方面按照歷史的程序通過古構造的分析概述了中國大地構造的發展史,作者稱之為歷史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從空間上概括了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格架,其中涉及了地殼中軟性地帶和硬性地帶在造山作用中的相互關係;地槽的褶皺和遷移;弧形褶皺帶的成因;構造線及其主要構造型式。提出了中國乃至亞洲存在3個主要構造型式,即太平洋式、古亞洲式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式。第4部分第11章,論述了不同造山運動期的火成岩活動,從時間和空間上探討了大地構造與金屬礦產的生成關係——成礦時期和成礦區域,重點論述了中國東部的成礦時期和成礦區域。

本書是論述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文中所述及的大地構造觀點、方法及劃分的大地構造單位被廣泛引用,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 相關視頻

地質構造及其意義
地質構造-褶皺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