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陽縣

中文名;東陽縣

地理位置;浙江省直轄

面積;1739平方公里

人口;82萬

擁有美稱;「婺之望縣」、「歌山畫水」

享譽;教育之鄉、建築之鄉等

歷史悠久;秦朝、漢朝、西晉、東晉、唐代等

東陽歷史悠久,公元195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建縣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和中國恐龍之鄉。

目錄

序言介紹

東陽縣歷史悠久,公元195年建縣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現東陽縣已改為東陽市(縣級),為浙江省直轄,由金華市代管。

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和中國恐龍之鄉。[1]

歷史沿革

秦朝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建東陽縣,隸東海郡。楚漢之際隸東陽郡。

漢朝

西漢時,東陽縣先隸東陽郡,後隸臨淮郡。西漢元狩6年(公元前117年),武帝封皇子劉胥為廣陵王,東陽縣屬廣陵王國。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陽縣隸廣陵郡(治揚州市區)。建安末年(190~219年),淮南歷經戰亂及自然災害,東陽縣廢。

西晉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復置東陽縣,隸臨淮郡。

東晉

東晉義熙7年(公元411年),又廢東陽縣,地入山陽縣。

唐代

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為舒州(仍治懷寧,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置東陽縣(太湖縣城東南20公里桃鋪(鐵嶺鎮)一帶)屬之。六年,置舒州總管府(治舒州),舒州和東陽縣屬之。同年撤銷東陽,併入太湖縣。

唐垂拱二年(686)、析義烏縣東衝要地及廢吳寧縣故地置東陽縣。縣名由來,唐《元和郡縣誌-婺州》、《舊唐書-地理志-婺州》均有"取舊東陽郡名"之記載。縣治即今吳寧鎮。屬婺州,隸江南道。

天寶元年(742),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東陽縣屬東陽郡。隸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再改東陽郡為婺州,東陽郡從此不再置。東陽縣屬婺州,隸浙江東道(治越州)。

五代

東陽縣隸吳越國,仍屬婺州。吳越王錢鏐與淮南楊氏交惡,以"淮寇未平,恥聞逆姓"為由,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後晉天福四年(939),於婺州置武勝軍節度,東場縣仍為所屬。

北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納土歸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勝軍為婺州保寧軍節度。咸平二年(999),復東場縣為東陽縣。屬婺州,隸兩浙路。南宋,復分兩浙路為東西路,東陽縣屬婺州,隸兩浙東路(路治紹興府)。

元代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為婺州路。東陽縣屬婺州路,初隸江淮行省,後隸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浙東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

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 改婺州路為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華府,東陽縣屬金華府。

明初

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東陽縣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

清承明制東陽縣屬金華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 ,

民國

元年(1912)2月廢道府制,東陽縣直屬浙江軍政府。民國3年6月又行道制,東陽縣屬金華道(道尹行政公署初駐蘭溪,民國6年7月移衢縣隸浙江省。民國16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東陽縣直屬浙江省。實現省縣二級制後,因省境遼闊,對縣政指揮難周,省縣之間又設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8月,浙江省普遍推行行政督察區,東陽縣歷屬浙江省第四、第三、第四、第五、第三、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1939)4月7日,行政院核准置磐安縣,安文、大盤等地入磐安。

現狀

1949年5月,東陽縣屬浙江省第八行政公署,10月屬金華專區。1958年11月,磐安縣撤銷,全境併入東陽縣。1968年4月改專區為地區,東陽縣屬金華地區。1983年7月,析置磐安縣。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金華市升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東陽縣屬金華市。1988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東陽縣改置東陽市(縣級),浙江省直轄,行政委託金華市代管。

東陽景色(4張)

東陽地處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諸永高速在境內交叉而過,為浙中交通樞紐。市域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轄有6個街道、11個鎮和1個鄉,總人口82萬。改革開放以來,東陽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是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首批文明城市、首批旅遊經濟強市,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3.02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財政總收入50.37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1億元,同比增長 25.7%;固定資產投資156.40億元,增長3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26億元,增長15.5%;外貿出口總額 19.4億美元,增長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008元,同比分別增長11.5%和12%;各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600.69億元,增長12.2 %,貸款餘額446.23億元,增長21.3%。

東陽歷史悠久,公元195年(東漢興平二年)建縣,1988年撤縣建市,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影視名城"(三鄉一城)的美譽。

東陽是著名的"教育之鄉"。東陽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自古以來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朱熹、呂祖謙、陸游等曾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傳道,明代開國文臣宋濂所撰寫的《送東陽馬生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歷史上,東陽進士題名共有305人。早在1989年,東陽就被《人民日報》譽為"百名博士匯一市、千位教授同故鄉"。到2012年底,在國內外具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9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後1100餘人,東陽籍院士11人。東陽是省首批教育強市,現有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2所全日制高等院校。

東陽是著名的"建築之鄉"。東陽古民居建築以東陽木雕為主,融竹編、石雕、磚雕、堆雕等裝飾藝術為一體,形成了獨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築體系,盧宅肅雍堂、杭州胡慶余堂等都是東陽古民居建築的傑作,其中盧宅肅雍堂縱深320米,堪稱"中國民間第一宅",有"北有故宮、南有肅雍"之說。改革開放以來,東陽建築再創輝煌。1994年被命名為"建築之鄉", 2011年被命名為省首批"建築強市",2012年被授予"中國建築之鄉"稱號。全市現有特級資質總承包企業5家、一級56家,二級58家,累計創魯班獎31隻,2012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80億元,連續第四年位居全國縣級市第一。

東陽是著名的"工藝美術之鄉"。東陽木雕、東陽竹編是東陽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兩朵奇葩。早在1915年,東陽木雕和東陽竹編工藝製品就雙雙在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上獲金獎。東陽木雕師承魯班,源遠流長,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列全國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陽木雕傳世佳作頗豐。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中高19.6米、由26噸樟木雕刻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像,杭州雷峰塔的大型木雕壁畫《白蛇傳》,香港回歸時浙江省政府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航歸》,江蘇靈山梵宮木雕裝飾等,都出自東陽木雕藝人之手。東陽竹編巧奪天工,是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被列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永久保存。現有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2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9人、省級24人,國家非遺代表作傳承人3人、省級6人,省民族民間藝術家10人。東陽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木雕之鄉"、"中國木雕之都"、"全球木雕產業合作基地"。近年來,東陽木雕、東陽竹編與紅木家具相融合不斷提升發展,已成為東陽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全市現有木雕、竹編等工藝美術企業2700多家,年產值超過180億元,東陽木雕產業集群入選中國百佳產業集群,中國木雕城已成為全國木製工藝品集散中心。2011年,中國木雕文化博覽城、中國木雕博物館落戶東陽,正在規劃建設中。

相關視頻

【向人民報告】東陽市經濟開發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