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縣於橋鄉致遠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東光縣於橋鄉致遠小學位於河北省東光縣於橋鄉馬堂村,坐落於元曲大家馬致遠的家鄉馬祠堂村,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2007年9月始,我校作為 「滄州市三級課程實驗學校[1]」、「致遠文化特色校」,本着「辦規範加特色的學校,育合格加特長的人才」的辦學宗旨,挖掘和利用地方資源與師生自身潛力,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2]活動為命脈,以校本課程為依託,發展以「弘揚致遠文化,成就智慧人生」為主題的特色文化,勤奮、踏實地堅持走文化發展之路,為成就學生的智慧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錄
一、書香文化潛移默化,以獨特的氛圍影響師生
我校 「以人為本,內涵發展」,建設好文化長廊、人文景觀---寬闊的操場上,亮麗的風景線便會充盈人的眼底:致遠塑像、「文化石」的根基牢牢地扎進泥土,石上「致遠千里」四個大字,激勵師生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學無止境,寧靜致遠。
甬路兩側,設立了多個「文化展示欄」,由師生自主設計,校訓、校風、學風、誓詞等以多種方式走近師生。學校推崇「四個jing,六個心」——走進致遠,要有一份踏實與沉靜;走進致遠,要有一份清馨與潔淨;走進致遠,要有一份崇尚與尊敬;走進致遠,要有一份向上與競爭。走進致遠,從心開始,用愛心,誠心,耐心,真心,包容心,責任心為兒童營造一份寬鬆和諧的育人氛圍。
我們將經典閱讀、文明知識競賽、演講、講故事比賽、徵文、手抄報、主題班會作為活動課的內容,使師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以滿足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幾年來,馬海英老師及其輔導的學生在省、市舉辦的讀書活動中、書信大賽、徵文比賽中多次獲獎,優秀作品相繼在《滄州教育》、《滄州日報》、《滄州晚報》、《少年素質教育報》、《東光教學之窗》等刊物發表,學生崔博文的作品《馬致遠賦》被省文明辦收錄在第二屆《善行河北,美德傳承》作品集。教師馬海英、孫猛榮獲滄州市「優秀輔導教師獎」。
二、美德教育如影隨形,以內在的力量凝聚師生
我校以《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和《中小學生守則》為引線,深入開展「文明禮儀進課堂」、「文明禮儀知識競賽」、「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揚中華美德,興禮儀新風,促進形象建設。同時緊跟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教育、誠信教育……觸發師生的激情和嚮往,轉化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演講等形式使校園文化動態發展,充實師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增強了團體合作精神。
我們積極推進 「文明中隊」、「溫馨教室」創建——「校園文明語徵集」、「校園之星評比」、「愛我校園、美我校園」等評比,構建和諧育人環境,師生端正思想,自律行為。
我們唱響「八榮八恥歌」進行榮辱觀教育,抓住與師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我的中國夢」、「我的理想」、「國防知識知多少」、「一人倒下萬人扶」、「我為災區獻愛心」、「感恩的心與你同行」、「特產集萃」、「精美手工」、「安全與生活技能」、「環保與生存」、「舌尖上的東光」、「家鄉節日」等活動,豐富師生的精神家園,在實踐中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社會責任、公民意識的正能量,培養師生的社會責任感。
正確思想的影響下,校園湧現爭當人民滿意的文明教師、優秀隊員的潮流,學生竇藝、王琪、孫曉楠、吳奇涵被評為市、縣四好少年三好少年、學生標兵。馬海英、馬吉梅、馮傑、孫猛老師被縣教育局授予師德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馬海英、馬吉梅老師作為縣師德標兵,多次在全縣做巡迴演講。2014年9月,馬海英老師被河北省教育廳授予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稱號;榮立縣三等功,接受縣政府嘉獎。
三、興趣培養別開生面,激發師生拼搏意識
我們充分發揚師生的天賦,發現師生特長、挖掘師生潛能 ——成立了多個興趣小組,如小桃紅藝術隊、體育小組、攝影小組、文學社、手工小組、優課小組……拓展師生的視野,提高師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努力之下,體育小組碩果纍纍——李鴻祥老師組織的多項比賽在縣田徑運動,籃球比賽中獲獎;藝術小組捷報頻傳——馬吉梅老師組織藝術隊的表演在市、縣藝術家匯演中多次獲獎;書法小組墨筆飄香——邢淑玲老師、吳尚訓老師的書法作品獲得縣級表彰;文學社喜報連連——校刊達到30期,有5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分別獲省、市、縣級獎勵,先後有近40名學生在徵文、征畫、演講比賽等活動中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獎勵,多篇師生作品在各級刊物發表,在社會上引起強大的反響。我校多次被縣政府命名為「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多次被評為市級「文化特色校」、「文明創建先進校」、「三級課程開發實驗校」。2015年教師節,馬海英老師作為代表接受了滄州日報記者的採訪,事跡專訪《紮根鄉土,情暖童心》刊登在《滄州日報》。
四、鄉土文化沁入心脾,提升師生人文素養
東光鐵佛寺作為歷史遺蹟,素以「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而聞名,並由此帶動起二郎崗永清觀、泰山行宮、馬致遠紀念館、荀慧生紀念館、元曲公園、觀州湖濕地等一系列旅遊景點,這其中蘊含了豐厚的地方文化。我校收集這些課外資源編輯校本教材《美麗的東光》,舉辦「家鄉小記者」、「家鄉小導遊」、「古蹟尋蹤」、「鄉土傳說」、「美麗的家鄉」等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開闊視野。學生作品多次在元曲公園展出。
我校位於馬致遠的家鄉馬祠堂村,名人成長的歷程、執着的追求、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給學生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藉此開展主題班會、書法比賽、致遠故事會、詩詞朗誦會、板報設計等,內容新穎,形式多樣,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有效地改善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致遠文化實實在在的走進我們的課堂,為弘揚致遠精神奠定了基礎,教師盡幾所能,從剛入學的學生抓起,認真的把學生引領入知識殿堂,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
元曲時代固然遠去,致遠足跡卻仍然延伸。留得住曠世才華,依舊在笑傲凡塵。一聲聲的詩詞朗誦將會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靈,從而把致遠精神發揚開來。
故事會上「一馬雙進士」、「逢馬不殺」的故事使學生和「千古詞宗」零距離接觸,念一份至善至純,教來者陽剛深沉,數一段絕世佳話,盡傾倒墨客文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心靈境界會伴隨學生走在成長的每一個角落。
我校教師馬吉梅為致遠的詞《小桃紅》《天淨沙·秋思》譜曲並編排了舞蹈,成立了小桃紅藝術隊,參加縣組織的藝術節匯演,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好評。
我校開發校本教材《千古詞宗馬致遠》,被河北省教育科研所認定為「特色課程」,完成省級課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研究,馬語錄校長的論文《利用有效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馬海英老師的論文《淺談校本教材在使用中的取與舍》獲得省級成果一等獎。馬海英老師主持了市級課題《基礎教育調研》、《校本課程促進小學生寫作素養提升的研究》,優秀課例《我愛家鄉》、《敬致遠、愛校園、建家鄉》、《馮馬不殺》獲得市級二等獎,多篇教學設計獲得省市級獎勵,與2014年11月獲得市教育局「滄州名師」提名;2015年10月被評為滄州市骨幹教師。
我校給了師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師生得以汲取營養,滋潤人文素養,陶冶情操,潤澤心靈、培植愛心、鑄就思想,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 ↑ 有實驗小學、中學、高中,為何沒有實驗大學?「實驗學校」是什麼意思?,網易,2019-12-30
- ↑ 【政策】關於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搜狐,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