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荒原同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與荒原同行》,[美] 約翰·麥克菲 著,岳韋 譯,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於五十年代的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外國文學編輯室。社內擁有不少精通漢、英、法、俄、德、日、西班牙等世界主要語種的資深編輯。二十多年來,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直致力於翻譯、編纂和出版外國文學作品[1]、社會科學[2]學術著作,以及各種雙語詞典和外語教學參考圖書。
內容簡介
美國,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會與誰同行?」
「戴維•布勞爾。」
戴維•布勞爾,美國《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樂部執行董事,地球之友創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護的代言人」。
在布勞爾擔任執行董事期間,塞拉俱樂部的會員從七千增長到七萬七千人。在他的領導下,俱樂部影響着美國有關土地、海洋和大氣利用方面的立法。對於美國墾務局而言,布勞爾簡直就是一個惡魔,他以一己之力,將大峽谷中兩大水壩的建設至少推遲了兩代人的時間,並有可能永遠都造不起來。
這本書記錄了布勞爾的三次荒原之旅。與布勞爾同行的分別是:
查爾斯•弗雷澤,「美國最厲害的兩位地產開發商之一」,自認為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他覺得很多所謂的環境保護分子,其實是環境保存分子。
查爾斯•帕克,美國地質學家,礦業工程師。他認為,「如果在白宮底下發現銅礦,那麼白宮就該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國墾務局局長,職業生涯的目標是有一天能建造兩百米高的大壩。他覺得「大自然毫無惻隱之心」,而布勞爾「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保存主義者」。
三場旅行,一個時代的聲音。危機與變革、環境與發展、爭執與妥協,所有這一切,都將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我們,是否還能與荒原同行?
作者介紹
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普林斯頓大學新聞學教授,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家。從1963年起,他一直為《紐約客》撰稿,他大部分書的素材都脫胎於為這份雜誌撰寫的報道中。麥克菲曾四度入圍普利策獎最佳非虛構作品提名,並於1999年獲此殊榮。他被公認為「創造性非虛構寫作」的開拓性人物,2008年,美國新聞界的重要獎項George Polk Awards給他頒發了職業成就獎,以表彰其「半個世紀以來對於美國新聞界難以磨滅的影響和印記」。
參考文獻
- ↑ 關於文學創作與自然的思考,道客巴巴,2013-10-25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