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蘇軾一起過中秋(席商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與蘇軾一起過中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與蘇軾一起過中秋》中國當代作家席商爾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與蘇軾一起過中秋

中秋節如何過?只是吃月餅、看月亮嗎?那你完全落伍了,現在流行像古人一樣過中秋,吃月餅、賞月、觀潮、燃燈、吟詩、寄相思,就連偷瓜偷菜都是習俗。穿越回去,與蘇軾一起過中秋,看看宋人是如何過中秋的。

中秋節真正開始盛行是在宋代,這跟北宋政府在東京舉行的科舉考試有關。宋代的科舉考試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舉行。於是,佳節和桂冠結合在一起,就把應試高中者稱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進行隆重慶賀。《宋史·太宗紀》中說:「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從此,中秋節開始作為正式的節日,最先在東京盛行,接着風靡全國。

宋代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着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布置門前的彩樓。水果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中少見。夜市人馬雜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饌,準備歡度中秋。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開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如此看來,蘇軾這首詞肯定是他玩了一個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宋代中秋節是通宵歡慶的,這一天人們不會因為天色已晚而熄燈入眠。《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每逢這天,北宋都城開封的許多顯貴和豪門,在自家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清雅,至曉不絕。普通市民則爭先占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月光照着開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婦女們拜過月亮之後,拿着小刀鄭重地切月餅……

宋代的月餅製作更加精緻。蘇軾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時製作的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不過宋人過中秋,月餅並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會刻意準備月餅作為當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餅來,飲酒倒是更為普遍。因為在當時條件下,製作月餅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大難事。一來製作月餅的工序較為複雜,一般人家難以做到。二來月餅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戶都能置辦齊全的。酒水就不一樣了,村鎮、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時節正是新酒上市的時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窮人也置衣買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除了拜月、賞月、宴飲外,宋代還有各種民俗活動。如江浙地區的觀潮、摸秋求子等習俗。中秋之時,月圓之夜,正是錢塘江大潮湧動之時,當地就有了弄潮習俗。蘇軾曾寫過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寫了觀潮人數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在中秋節當夜,女子到別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據說就可以懷孕。這就是江浙地區當時頗為流行的「摸秋求子」習俗。

中秋夜放水燈也是宋代百姓歡慶中秋的習俗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此夕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中秋放水燈在宋代人眼裡主要目的是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來,其意或是以此取媚於潮神,請求潮神不要給人們帶來災難。而從《夢粱錄》等書記載來看,這種習俗不僅在沿江、沿海地區有,就是在內陸地區也都存在。

由此看來,大宋花樣繁多的中秋過法,的確讓人神往。而賞月、品月餅、吃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足見其影響之深、之遠。

[1]

作者簡介

席商爾,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