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書齋(張光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下書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下書齋》中國當代作家張光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下書齋

下書齋,是港西鄉文化及教育的發源地,老輩人認為,它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為土生土長港西人,如果不知道下書齋,那可能是九零後。

港西,自宋末元初,已有佘、邱二姓氏在此定居。至下書齋開始辦學,中間有六百多年,歷經多個朝代,港西的文化教育,卻幾乎一片空白,似乎沒有出過秀才、舉人,更不用說進士了。

清末及民國初期,要正規上學必須到三饒琴峰書院,那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要有足夠經濟支持,而且必須天資聰穎才能入讀。鄉里究竟有幾人去琴峰書院讀書?只有邱創蟹一人時常被提起。

下書齋原來只叫書齋,是一座獨立庭院,單層磚木,瓦檐結構,內有三大一小四間房連一大天井。據老輩人回憶,書齋建成後曾命名「觀瀾學校」,一段時間後,因沒有教師願意留下來長期執教而停辦。後來,族長不辭勞苦、涉水渡舟、翻山越嶺到縣城懇請邱氏宗親幫忙物色教師,書齋終於迎來了來自三饒里秀樓的邱鼎元先生。據說老先生教學非常認真負責,深受歡迎。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到書齋讀書,學生多了,鼎元先生又邀請三饒宗親邱捷先生共同任教,直至新中國成立。解放後,鄉里教師由縣政府安排,有餘錫彭、余侯良、巫堅定、施漢城、吳時得等多位老師。學生多了,班級也多,書齋容納不下,便將大祠堂(邱氏宗祠)也改為教室,人稱「頂書齋」。書齋就被更名為「下書齋」,一直保留下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多位高級知識分子來鄉里任教,當中有張志剛、余應強、詹泰然、余德佑、楊耀浩等。他們有的是被錯劃為「右派」才來港西,這些人學識淵博,學富五車,可以說,他們的不幸,卻是港西鄉教育的萬幸。他們被分配這裡後,並不消極頹廢,而是積極向上與本地的老師齊心協力,因材施教,將他們淵博的知識無私傳授給學子。當時還辦夜校,利用農閒為村民掃盲。正是有他們的共同努力,奠下堅實的教學基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在八十年起收穫了碩大的教育成果。湧現了鄉史上一個又一個的第一:第一個大學生,第一碩士,第一博士,第一個留學生……

[1]

作者簡介

張光茫,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