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黃浦區天主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上海市黃浦區天主教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北京有張姓天主教徒,隨徐光啟來滬至浦東,為徐氏收田租,並勸佃戶信教。後來張姓宗族漸興,築樓聚居,其村稱張家樓,系區內天主教徒最早的聚居村。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張家樓村首建「尋獲十宇架堂」。

鴉片戰爭後,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法國耶穌會派傳教士葛必達、鄂爾璧隨法國刺萼尼(1agrenˊe)公使遣華使團乘軍艦轉道香港到達上海,江南主教羅伯濟(BˊesiLouisde)派船接到浦東網尖天主堂。

道光二十六年法國傳教士梅德爾(Lemaitre Mathurin)憑藉清廷關于歸還教產的上諭,要求發還天主教堂、教產(指城內老天主教堂),通過英國領事阿禮國(Rutherford A1cock)對上海道道台施加壓力,獲得「撥讓」三塊土地(包括董家渡、城廂硝皮弄),洋涇浜即其中之一,該地段原有張姓詞堂被改為天主堂。道光二十八年趙方濟(Maresca F.xavier)接替羅伯濟任主教時,主教公署設在洋涇浜天主堂。後仍移駐董家渡。該處房屋作法國駐滬領事館用。

清咸豐七年(1857年)江南宗座代牧區帳房傳教士杜若蘭(Desjacques Marin),從董家渡遷到洋涇浜,成了租界上第一任本堂神父。咸豐八年天主堂周圍有外國教徒92人,中國教徒180人。

咸豐十年,在洋涇浜建若瑟堂,法國遠征軍司令孟斗班(Montaubaw)與布爾布隆(Bourbou1on)公使夫人為之舉行奠基禮,次年6月在接近完成第一期工程時開堂。

同治二年(1863年)法國外交大臣德呂伊斯從中國的賠款中撥出30萬法郎交給江南宗座代牧區,上海耶穌會會長鄂爾壁,用此款在上海租界內購買大批地產,經營各種房地產等業務,使教會產業不斷擴大。同治五年耶穌會傳教士蘇念澄(Basuiau Hippo1yte)任洋涇浜若瑟堂院長兼教區總帳房,該堂遂成教區的經濟中心。光緒四年(1878年)原網尖天主堂屋宇不夠使用,在其昌棧(今浦東大道650號)建網尖若瑟堂。

光緒二十六年到民國20年(1931年)及1950~1960年洋涇浜若瑟堂曾為主教公署。信仰天主教的外國僑民,大多在洋涇浜若瑟堂望彌撒。光緒二十九年因陸家嘴一帶紗廠教徒眾多,經募捐於茂生紗廠基地建造聖家堂。

上海解放初,人民政府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照常進行,但隱藏在天主教內的一部分帝國主義代理人干涉我國內政,破壞政府法令、政策的實施,激起天主教界愛國教職人員和廣大教徒的義憤。1951年上海市天主教界發起反帝愛國運動。區內也相繼成立愛國組織。1953年政府依法逮捕進行間諜活動的外籍傳教士林仁、田望霖,並驅逐出境,上海教區主教龔品梅也因犯叛國罪於1955年被捕法辦。1956年選張士琅為代理主教。1960年選張家樹為正權主教,主教公署遷徐家匯。從此,上海天主教會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活動被迫停止。1981年起先後對四川南路若瑟堂(原洋涇浜若瑟堂)、張家樓耶穌聖心堂、其昌棧網尖若瑟堂進行整修復堂,各項宗教活動正常開展,從1983~1992年先後受洗入教的有374人,1992年有教徒3700餘人。在各行各業教徒中,歷年來湧現先進人物130多人。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