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堂東湖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堂東湖作》

作品名稱: 《三堂東湖作》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韋莊

《三堂東湖作》是唐代詩人韋莊所作的一首描寫自然風光的七言律詩。[1]

韋莊作品詞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情凝詞中,讀之始化,以至瀰漫充溢於俯腑。

韋莊與溫庭筠又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2],與溫庭筠並稱溫韋。溫、韋詞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別,不外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

但溫詞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詞,創作個性不鮮明;而韋詞卻注重於作者情感的抒發。

韋莊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綱稱他"勝於咸通十哲(指方干、羅隱[3]杜荀鶴等人)多矣"(《石洲詩話》),鄭方坤把他與韓偓、羅隱並稱為"華岳三峰"。

詩詞正文

作品鑑賞

夏承燾先生《韋莊年譜(修訂)》,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四十二歲的韋莊從長安附近的鄠杜移居虢州(今河南靈寶),《浣花集》中的《虢州澗東村居作》、《三堂早春》、《漁塘十六韻》以及這首《三堂東湖作》,皆作於居住虢州時。當時,黃巢雖已起兵,但虢州還是一片寂靜,秋日,村居無事的詩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靜靜地遊覽東湖,他用清新秀麗的筆觸畫出了湖光山色,寄寓着悠然自得的閒適情懷。

韋莊的律詩,特別是像這首描寫自然風光的律詩,雖不像他的一些絕句那樣內蘊深沉,發人深省,但它以明快清新取勝,在抒情狀物方面也自有其可貴的特色。

其一,很少使事用典,而是根據自然環境,用明白曉暢的語言鑄詞造句,寫出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感,以真切的情意來牽動讀者的心靈。此詩詠"東湖",開篇即從"滿塘秋水"落筆,直接切題,起得爽健自然。接着,在夜裡,在那碧綠深沉的湖水上,作者便讓各種景色次第呈現出來;湖面上浮着十畝菱花,平展在明鏡般清澈的水中;湖上橫跨的新橋,像一條長虹,影子在水中蕩漾;湖岸上,芳草如茵,睡着靜靜的池鷺;在清澈的湖底,月亮投下它的影子,像從天上掉了下來,而四圍的山峰也倒映着它們的倩影,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作者以湖面為中心,將湖上、岸邊、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組織在一起,匯集到湖中,成為活潑、優美、迷人而又寧靜的一潭。這當中,既有平面的擴展,也有上下立體的交叉;既有動態中的活潑可愛,也有寧靜中的安詳恬和。

然而,作者最後還說,那最能惹動詩興的,還是黃昏時候,在煙雨迷濛中,那響徹田野的閣閣的蛙聲。詩中描述的這一切,猶如一條清澈的小溪。從詩人的筆下涓涓流出,直淌到讀者心間,沁人肺腑。文字上決沒有故作艱深、矯揉造作之感,而是一任自然,如娓娓交談,親切動人。其中"蝃蝀"(dìdōng,長虹的別稱)一詞,雖出自《詩經·墉風》"蝃蝀在東,莫之敢指。"但用在這裡,和原詩意思已毫無關係,只是借來與對句的"鵁鶄"(jiāoqīng,即池鷺)對偶罷了,而中間兩聯的對偶,本是律詩應當遵循的規則,也不是勉強做作。至於"蟾投夜魄",看來象是用了《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陽也")和《後漢書·天文志》("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的典故,但月中有蟾蜍,本系古代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這裡信手拈來,驅使自如,渾化無跡,毫無使事用典的痕跡。

其二,結構新奇,在自然流利的筆調中,暗寓着章法上的精心安排。作者寫東湖,是從夜裡開始的,從第二句"晚"字可知,第四句"睡鵁鶄"、第五句"蟾投夜魄"更可證明,特別是"當湖落"三字,說明已是月到中天,至少子夜了。但到最後一聯,卻以問句逗起,在時間上來了一個很大的逆轉:"黃昏煙雨亂蛙聲。"這真是石破天驚,出人意表。這一安排,有着豐富的含義。它說明作者不是子夜才到東湖的,而是黃昏就來了,那時正一片煙雨,只聽得滿湖動人的蛙聲,勾起了濃郁的詩興。同時也說明前三聯所寫是放晴景色,雨洗秋光,格外清爽,暗中為第二句的"清"字作了最好的註腳。其次,前三聯所寫皆從視覺着筆,全是眼中所見,而最後補以蛙聲,是耳中所聞,則進一步從聽覺上為整個美景增添了氣氛,視、聽兼用,收到了聲情並茂的效果。另外,尾聯出現蛙聲,也是為深夜的靜寂作反襯,即以鬧襯靜。黃昏時候,煙雨蒼茫的東湖是蛙的世界,蛙們引吭高歌,好不熱鬧,而此時,它們似乎都已倦於歌唱,安靜地歇息了,一輪皎潔的明月悄然灑下清光,籠罩一切,幻化一切,使鬧後的寧靜靜得深沉,靜得奇異,靜得令人心醉。這最後一聯的巧妙安排,使全詩格外生色,令人產生豐富的想象,而留下悠遠無盡的韻味。

其三,用字準確、生動,全詩音調響亮。詩中的動詞,如"動"、"橫"、"鋪"、"投"、"落"、"倒"、"入"、"生"等,不僅準確,而且由於它們的頻繁出現,便使本來靜的景物有了動勢,也使本來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為一體,起了如同紐帶般的關聯作用。形容詞"澄"、"清"、"亂"等,也恰到好處,例如用"亂"字來形容群蛙自由合唱的聲音,真是維妙維肖,準確到不可移易的程度。特別是詩中還使用了"蝃蝀"、"鵁鶄"、"黃昏"、"煙雨"等雙聲詞,讀來流利自然,聲韻和諧,增添了語言的音樂美。從中也可見作者熟能生巧的文字功底,他調動多方面的藝術手段,把東湖的自然美景表現得極為生動逼真,一片閒適之情,也充溢於字裡行間,令人神往。

作者簡介

韋莊[4](約836年-910年),字端己 。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 晚唐詩人、詞人,儒客大家,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其家族至韋莊時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與溫庭筠[5]齊名,並稱「溫韋」。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

韋莊從政仕唐不過六年,從校書郎到中諫,除左補闕。其間,曾為文化貢獻綿薄。例如,《容齋三筆·唐昭宗恤儒十條》記載他上疏請追賜雖未通過或參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李賀、皇甫松、溫庭筠等才士進士改第。體現了韋莊對當時科舉中重試卷,輕能力弊病的糾正;其次是將選才僅以評判試卷為標準,擴大到與文化人能力相關的作品及社會影響上;其三,從選才目的上,由單方面為朝政負責,轉向兼顧為考生個人發展着想 。上列兩舉,對晚唐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

韋莊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秦婦吟[6]。這首失傳的千年的詩在後世的知名度並不如《長恨歌[7]或《琵琶行》般街知巷聞。但從藝術角度來說,這首詩卻有着不亞於任何長詩的藝術價值。《秦婦吟》全詩共1666字,將近兩倍於《長恨歌》全文的字數(840字)。

在詩中,作者韋莊借用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的口吻,為我們講述了公元880至882年黃巢起義攻占長安期間的那一幅地獄畫卷。,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詩中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敘說,正面描寫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稱帝建國,與唐軍反覆爭奪長安以及最後城中被圍絕糧的情形。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一方面對起義軍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反映了義軍掀天揭地的聲威及統治階級的倉皇失措和腐敗無能;一方面揭露了唐軍迫害人民的罪惡,另一方面又夾雜着對他們剿賊不力的譴責。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視頻

《菩薩蠻—韋莊》,沈愛霞

.

與詩書在一起 韋莊 (上)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