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劉二牧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劉二牧傳出自《三國志》,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1]

原文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漢魯恭王之後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後以師祝公喪去官。居陽城山,積學教授,舉賢良方正,辟司徒府,歷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焉內求交址牧,欲避世難。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會益州刺史卻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并州殺刺史張壹,涼州殺刺史耿鄙,焉謀得施。出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當收儉治罪;扶亦求為蜀郡西部屬國都尉,及太倉令(會)巴西趙韙去官,俱隨焉。

  是時(涼)[益]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殺儉,又到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相自稱天子,眾以萬數。州從事賈龍(素)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龍乃選吏卒迎焉。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托他事殺州中豪強王咸、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擊殺岐、龍。

  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乘。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時焉子范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小)[叔]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時征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范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范謀泄,奔槐里,騰敗,退還涼州,范應時見殺,於是收誕行刑。議郎河南龐羲與焉通家,乃募將焉諸孫入蜀。時焉被天火燒城,車具盪盡,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祆災,興平元年,癰疽發背而卒。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為益州刺史,詔書因以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為征東中郎將,率眾擊劉表。

  璋,字季玉,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御魯。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璋聞曹公征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瑁狂疾物故。

  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

  會曹公軍不利赤壁,兼以疫死。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御,正遂還。後松復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璋又從之,遣法正請先主。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先主至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目,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後分別。

  明年,先主至葭萌,還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

  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先主遷璋於南郡公安,盡歸其財物及故佩振威將軍印綬。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丞相諸葛亮平南土,闡還吳,為御史中丞。初,璋長子循妻,龐羲女也。先主定蜀,羲為左將軍司馬,璋時從羲啟留循,先主以為奉車中郎將。是以璋二子之後,分在吳、蜀。

  評曰:昔魏豹聞許負之言則納薄姬於室,劉歆見圖讖之文則名字改易,終於不免其身,而慶鍾二主。此則神明不可虛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驗也。而劉焉聞董扶之辭則心存益土,聽相者之言則求婚吳氏,遽造輿服,圖竊神器,其惑甚矣。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譯文

(劉焉傳、劉璋傳)

  劉焉傳,劉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縣人,西漢魯恭王的後裔,東漢章帝元和年間遷封竟陵,為宗族的旁出支脈。

  劉焉年輕時在州郡為官,因宗室的身份被授職中郎,後來因為為老師司徒祝恬守喪而辭官。退而移居陽城山研究學問、招授生徒,被舉為賢良方正,徵召至司徒府,歷任洛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職。

  劉焉目睹漢靈帝朝綱混亂、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議說:「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藉以鎮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請充任交阝止牧,意欲藉此躲避世亂。尚未議定成行,侍中廣漢人董扶私下對他說:「京城將有大亂,益州一帶呈現天子之氣。」劉焉聽董扶此言後,便想改任前赴益州。恰逢益州刺史谷阝儉橫徵暴斂,民怨沸騰影響甚壞,而并州刺史張壹、涼州刺史耿鄙均為人所殺,劉焉心愿終於實現。出任監軍使者兼職益州牧,封陽城侯,受命逮捕谷阝儉治罪。董扶亦請求為蜀郡西部屬國的都尉,正巧太倉令巴西人趙韙被免職,也隨劉焉西去。此時益州叛賊馬相、趙祗等在綿竹縣打起黃巾旗號,召集為勞役所困苦的百姓,一兩天就招聚數千人。他們起手即殺死綿竹縣縣令李升,官吏百姓紛紛歸服,集合萬餘人馬後便進而攻克雒縣,攻進益州殺死谷阝儉,隨後轉入蜀郡、犍為一帶,一月之中連破三郡。馬相自稱天子,歸附者數以萬計。

  益州從事賈龍率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為郡東境收集官吏百姓,得千餘人馬,攻打馬相等人,幾天後馬相兵敗退走,州內安定無事。賈龍選派官兵迎接劉焉。劉焉將治所遷到綿竹,對叛亂民眾實行招撫政策,明里寬厚優待,暗中圖謀自立。張魯的母親開始以創立五斗米道發跡,又稍有姿色,經常來往劉焉家中,故此劉焉任張魯為督義司馬,駐守漢中,切斷山間棧道,殺死漢朝使臣。劉焉上奏朝廷說米賊截斷山道,無法通行,又藉故斬殺益州豪強王咸、李權等十多人,藉以嚴法樹威。犍為郡太守任岐以及賈龍因而舉兵反攻劉焉,劉焉將任、賈二人擊殺。劉焉割地稱雄的野心日益強烈,製造了千餘輛車駕乘具。荊州牧劉表上奏朝廷,說劉焉頗類昔日子夏在西河時疑惑聖人的言論。這時劉焉的兒子劉范為左中郎將,劉誕為治書御史,劉璋為奉車都尉,都隨漢獻帝在長安,只有侄子別部司馬劉瑁一直在劉焉身邊。

  漢獻帝派劉璋去警誡劉焉,劉焉留住劉璋不放。這時征西將軍馬騰擁兵..地謀反,劉焉、劉范與馬騰串通合謀,領兵襲擊長安。劉范密謀敗露,逃往槐里,馬騰兵敗,退還涼州。劉范不久被殺,劉誕亦被抓獲處死。議郎河南人龐羲與劉焉乃婚姻親家,於是派人找到劉焉的孫子們送往蜀地。此時天火焚毀劉焉的城府,並將其所造車乘燒得一乾二淨,四周民房亦受其害。劉焉將治所遷往成都,既痛心親子受害,又為天災驚嚇,終于于興平元年(194)因背疽發作而一命嗚呼。益州重要官員趙韙等人看到劉璋性情溫仁,故共同上表求封劉璋為益州刺史,朝廷下詔封劉璋為監軍使者,兼任益州牧,任命趙韙為征東中郎將,派他率軍進擊劉表。

  劉璋傳,劉璋,字季玉,自繼承劉焉之位後,因張魯日漸驕橫放縱,不順服自己,故殺死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兩人於是變為仇敵。劉璋多次派遣龐羲等攻打張魯,但都被張魯擊敗。張魯的隊伍大多屯集在巴西郡,於是劉璋便任命龐羲為巴西太守,讓他帶兵抵禦張魯。後來龐羲與劉璋關係惡化,趙韙舉兵反叛劉璋,兵敗被殺,都因為劉璋未能明辨是非聽信他人讒言。劉璋聞訊曹操征討荊州,已平定漢中,便派河內人陰溥往謁曹操表明歸順之意。曹操加封劉璋為振威將軍,璋兄劉瑁為平寇將軍。劉瑁患癲狂病去世。劉璋又派別駕從事蜀郡人張肅給曹操送去三百老兵及其他皇家所用雜物,曹操封張肅為廣漢太守。劉璋再派別駕張松前往拜謁曹操,曹操此時已平定荊州、擊走劉備,沒再對張松加封任用,張松因此懷有怨心。時逢曹操軍隊在赤壁失利,且因瘟疫而死亡甚眾。張松返還,極力詆毀曹操,勸說劉璋主動斷絕與曹操的聯繫。他對劉璋說:「劉豫州與您為宗室兄弟,可以與他結交聯盟。」劉璋皆以為是,故派法正前往與劉備結好聯盟,隨即又指示法正和孟達送去數千兵卒幫劉備抵禦曹軍,法正完成使命歸還。其後張松又勸說劉璋:「現在州中將領龐羲、李異等人都居功自傲,且心懷異志,如不能得到劉豫州的幫助,益州將外有強敵攻擊,內遭亂民騷擾,必定走向敗亡。」劉璋又聽從了張松之言,派法正去迎請先主劉備。劉璋的主簿黃權向劉璋陳說迎劉備入川的危害,從事廣漢人王累將自己倒懸在州城城門上向劉璋進諫,劉璋拒不接納,並指示所到之處招待劉備,使劉備進入益州如同返歸故里。

  劉備先至江州北,再由墊江水路到涪縣,距離成都僅三百六十里路程。

  這年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劉璋率領步、騎兵三萬多人,車駕幔帳,光耀奪目,前往與劉備相會;劉備所率將士依次前迎,大家歡聚宴飲百餘日。劉璋以大批物資供助劉備,讓他去討伐張魯,然後兩人告別。第二年,劉備軍至葭萌,還軍向南進攻劉璋,一路節節取勝。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進軍圍困成都數十日,此時成都城內仍有精兵三萬,食用物資足可支持一年,城中官民都決心與劉備決一死戰。但劉璋說:「我父子領有益州二十多年,對百姓沒有施加什麼恩德。現在百姓受攻戰三年之累,拋屍草野,都因為我劉璋所致,我於心何安啊!」於是開城投降,部下無不流淚。劉備將劉璋遷往南郡公安縣,並將他的財物和原來所佩的振威將軍印綬全都還給他。孫權殺死關羽,奪還荊州後,劉備又任命劉璋為益州牧,讓他駐守秭歸。劉璋死後,南中豪強雍..占據益州郡反叛,歸附東吳。孫權又任命劉璋之子劉闡為益州刺史,駐守交、益兩州的交界處。蜀丞相諸葛亮平定南方,劉闡逃還東吳,官居御史中丞。其先,劉璋長子劉循娶龐羲之女為妻。劉備安定蜀地後,龐羲被任為左將軍司馬,當時劉璋聽從龐羲意見留下劉循,劉備乃封劉循為奉車中郎將。故此劉璋兩個兒子的後代,分別生活在吳、蜀兩國。[2]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幼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