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吏三別》,中國古代組詩。杜甫作。共6首,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1] 、《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史稱「三吏、三別」。收入《杜工部集》。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該組詩題下原注「收京後作。雖收兩京,賦猶充斥。」其寫作時間當在唐乾元二年(759)前後。757年冬,唐肅宗三子李俶、大將郭子儀等收復長安和洛陽,但河北未平。758年冬,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叛軍所占鄴郡(今河南安陽),指日可下。但至次年春,叛軍援兵至,唐軍全線潰敗。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並四處抽丁以補充軍力。這時杜甫從洛陽回華州任所,將途中所見寫成這組新樂府詩。
《新安吏》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寫州府下令,徵集不到應徵年齡的「中男」去當兵,致使母哭兒號,「白水莫東流,青山猶哭聲。」下半部分用寬慰的語氣鼓勵「中男」去為國家征戰。《石壕吏》寫作者夜宿客店遇抓兵的情景。為了逃丁,「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然而,「吏呼一何怒!」老婦只能向他們訴說自己家中的不幸:「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家中實在無人,吏只好將老婦帶走。《潼關吏》描寫了士卒築城的勞苦,並表達了詩人希望守關的將領能守住關隘的心愿。《新婚別》寫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丈夫被徵兵,妻子不願與丈夫離別,要跟隨丈夫去,軍中又不許可。《垂老別》寫一個「子孫陣亡盡」的老翁,也不得不「投杖」出征。老妻穿着單薄的衣服躺在路邊啼哭,出征的老翁為老妻的寒冷悲傷。《無家別》寫一個從戰場上潰敗回家的士兵,看到的是一片荒涼的景象,他動手幹活,準備重建家園,然而「縣吏」又來招他到本州的軍隊去了。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王朝、安史叛軍和人民群眾三者之間的複雜矛盾關係。詩人看到滿目荒野、生靈塗炭的景象,出於人道主義精神,對被抓的士兵表示同情,對吏府的粗暴表示憤慨。但是,他又從儒家的正統思想出發為封建國家辯護,對吏府抓丁的行為表示理解。這一點正是詩人自身思想矛盾的體現。在藝術上,這一組詩的總體風格是寫實。在具體表現手法上,各首又有所不同:「三吏」採用的是主客問答的形式,類似於「賦」的結構;「三別」則是由主人公一人敘述全部故事。由此而決定「三吏」寫的是瞬間情景,「三別」則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在語言方面,這一組詩的最大特色是簡煉和樸實,人物語言口語化,儘量省去不必要的介紹。對於杜甫的這組詩,歷代詩人和批評家都極為推崇,譽之為「詩史」。作為新樂府詩的開路人,這一組詩「即事名篇,無復依傍」(元稹《元氏長慶集》卷23《樂府古題序》),為中唐的新樂府詩人提供了一種方便直接的詩歌形式,表現了極大的獨創性。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唐初詩人杜審言(約645—約708)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時,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10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唐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年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以詩著稱於世,有《杜工部集》。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3]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三吏三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石壕吏_杜甫_全文,翻譯,賞析_中國古詩詞網. 中國古詩詞網. [2024-11-08].
- ↑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 ↑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