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先生(李愛群)

三先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三先生》中國當代作家李愛群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三先生

距三先生墳塋不到百米,便是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學校。如今這所初小早已拆除,只留得殘垣斷壁佇立風中。三十餘載呀,三先生就是在這裡五更即起,夜熬星空,執一支禿頭教鞭送走了山寨里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就在臨近退休的時候,三先生卻下崗了。那次決定命運的「民轉公」考試他落第而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三先生喃喃着屈原的詩,一句話也沒說,只是一陣長嘆,遂向村里要了一畝薄地,便當起了開荒種地的農民。寂寞了,一斤土家苞谷酒作伴;夜難眠,捧起那本早已泛黃的《離騷》讀到天明。

其實三先生並不是咱們土家人,只是他的名字裡帶個「三」字,孩子們都這樣叫着。而寨子裡的大人們,起初稱呼他總要在「三先生」前面加上兩個字:「漢人」。漢人三先生,似乎只有這樣叫,才能突出他與我們的區別。據說三先生的故鄉原本在秭歸,與詩祖屈原同生一村。這是他一輩子都津津樂道的事。他逢人總是說:「這是上天賜予,祖上有德啊。」聽他講他祖上世代以釀酒為生,家業頗為興旺。在私塾里,他學得最多的便是屈原留下的千古名篇。三先生的文字功底自然不錯,酒量更是驚人。每喝了酒臉上泛紅,他便吟起詩來。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年少時他是村裡有口皆碑的才子呀,還自號「騷人」呢。只是這位「騷人」骨子裡遺留了詩祖的剛直個性,不僅口直心快,還敢說敢做敢當。在那「大辦鋼鐵,趕英超美」的年代,據說三先生在一醉方休後闖進會場,大聲呵斥道「辦鋼鐵不如辦學校」的話。果然,他就為這句話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上面來了很多紅袖章,封了他家的釀酒作坊,他也被趕到更偏遠的地方去「思想改造」。

三先生來「改造」的地方正是我們土家人的聚集地。他在我們山寨里做了民辦老師。這一來,他這輩子就再也沒有回去。因為「成分問題」,或許也因為他是漢人,那個年代山裡的土家姑娘從不敢和他多說話,以至他只能光棍一條,孑然一身。與他長年累月相伴的只是酒和書了。儘管他喝不慣土家人自釀的烈酒,可日子久了,他照樣端着大碗一飲而盡。醉了便去夢裡聆見早已亡去的母親喚他的乳名……

三先生來到咱們寨里,他面對的是一所破舊不堪的學校。搖搖欲墜的校舍不說,重要的是沒有幾個孩子來校念書。他哪裡理解啊,過去咱們土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根深蒂固。咱們的老族長曾經不止一次地大聲吆喝:「天砸不破咱們祖宗留下的聚寶盆。咱不學漢人那一套……」意思是不讀書照樣可以吃喝不愁。三先生無奈。只好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地發動學生入學。我啟蒙那年,爹要讓我早點去學趕仗(打獵)本領的。三先生半夜來訪,大小道理講了幾個小時,爹依舊黑着臉不說話。三先生遺憾而去,沒想到在路上滑下水溝,跌斷一條腿差點落下終身殘疾。爹心生憐憫,才把已經10歲的我送到了學校。至今記憶猶新,三先生見到我時眉開眼笑,紅腫的眼睛裡放出光來。

就這樣,我成了寨里的第一個學生,自然被三先生視為珍寶。他教我識字讀書,還親自煮土豆給我吃。三先生每天拄着拐杖送我回家,走到我家門口時,總是再三叮囑我要把書讀給爹聽。我自然聽話,回家便把《孔融讓梨》、《二十四孝》念給爹聽。時間長了,爹似乎感受了我的變化。那天他神不知鬼不覺地去學校向三先生耳語了一陣。三先生喜出望外,額上的皺紋都條條舒展開來……

果然,沒過幾天,山寨里的孩子們都奇蹟般地去學校上學了,一個也不少。

[1]

作者簡介

李愛群,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十佳教師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