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來一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來一補

圖片來自easyatm

「三來一補」的「三來」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而「一補」是指補償貿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是廣東省)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企業合作貿易形式,始於1978年,一說最早出現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太平手袋廠,另一說最早出現於廣東省順德市容奇鎮(現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的大進制衣廠。

「三來一補」的出現主要跟改革開放初期地方缺乏資金、技術和技術人員有關,但到了後期「三來一補」企業比例不斷下降,並逐漸被「三資」取代[1]

概述

「三來一補」企業是由中國大陸的企業法人與外商簽署合作合同,並由中方的名義設立的工廠營業登記,該工廠並非企業法人,也非有限責任公司。

「三來一補」企業主要的結構是:由外商提供設備(包括由外商投資建廠房)、原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大陸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中外雙方對各自不作價以提供條件組成一個新的「三來一補」企業;中外雙方不以「三來一補」企業名義核算,各自記帳,以工繳費結算,對「三來一補」企業各負連帶責任的。

隨着中國大陸製造業的逐漸發展,2000年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三來一補」企業的政策始終沒有發生變化,沒能引導企業的利益結構發生變化,因此「三來一補」的企業結構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不適應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的發展。例如:

  1. 較多「三來一補」企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出口退稅補貼」依賴較大而不注重外銷利潤的獲取
  2. 不少「三來一補」企業中的中方股東逐步將經營管理權放手交到外方股東手中,缺乏創建自主品牌和「本地化」「國產化」的動力
  3. 企業在雇用員工方面違背中國大陸勞動政策低價雇用員工,較多企業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勞動保護,使得大量內陸到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年輕人身體得上「職業病」甚至遭受終身的損傷。
  4. 對環境的嚴重破壞。
  5. 「三來一補」企業將產品超低價銷售給外商引發外國政府徵收巨額懲罰性關稅

中國大陸首家「三來一補」企業之爭

多年來,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太平手袋廠和順德市容奇鎮(現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大進制衣廠在爭奪全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稱號。太平手袋廠於2007年5月底被拆除[2],而大進制衣廠早在1999年被拆除。

東莞方面的說法是,太平手袋廠曾在廣東省省級工商部門註冊,並獲得工商部門頒發的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牌照,編號為「粵字001」,然而,這個牌照因為已不復存在,而且沒有相關影像資料證明,只有少數看見過牌照的人作證,所以至今還沒有得到廣泛確認。[3]

順德方面的說法是,從開業先後而言,大進制衣廠要早於太平手袋廠開業,根據《廣東大進紡織服裝實業公司發展史》和《順德縣誌》的記載,大進制衣廠於1978年8月8日建成投產,而根據東莞相關文獻,太平手袋廠於1978年9月15日開業。另外,大進制衣廠也曾在順德境內註冊,註冊號為「順德01號」,而且相關證件保存完好,現藏於廣州海關史展覽大廳。

1975年開始,華潤首創「三來一補」,在深圳開展來料加工業務,組織港商參與其中。例如,華潤領導的五豐行從泰國進口綠豆,運至國內加工龍口粉絲,再出口香港市場。1978年,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赴香港考察了華潤的來料加工經驗,國家計委根據華潤的經驗,出台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即22條)並上報國務院,7月15日國務院批准頒布。而這時所謂的大進制衣廠與太平手袋廠尚未開業。由此,「三來一補」在內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成為內地早期改革開放的重要形式。

參考文獻

  1. 方奕濤,羅建穗. 廣東「三來一補」與「三資」企業形式外資比較. 《國際經貿探索》. 1999, (2): 49–52,69 [2011-04-14]. 
  2. 吳哲. 中國首家合資企業太平手袋廠落成. 南方網. 2008-11-19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3. 李祖成,李平. 誰是「三來一補」全國首家. 南方都市報. 2011-04-11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