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伏貼 |
中文學名:三伏貼 別名:三伏天灸 |
三伏貼又稱三伏天灸,是一種源於清朝的中藥療法,以冬病夏治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三伏天)將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據信可以治療秋冬發作的疾病。
敷貼的膏藥如提款卡大小,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四片膏藥一起貼在後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時即可揭下。
三伏天是以黃曆推算,於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十天後)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再十或二十天後)為末伏,均為一年內最炎熱的日子,人體陽氣最為旺盛。
進行三伏天灸時會使用辛溫的外用藥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細辛,敷貼於特定的身體穴位上,據信可防治過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秋冬發作的疾病。
中國大陸政府鼓勵民眾使用三伏貼預防疾病,三伏貼屬於醫療保險報銷範圍。台灣並未將三伏貼列入全民健康保險之給付範圍,需自費。
「三伏貼」不適宜哪些人群?
1.感染性疾病及急性發熱期患者;
2.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或患者有接觸性皮炎的患者;
3.貼敷部位有潰破者;
4.妊娠期婦女,2歲以下幼兒;
5.雖是慢性病症患者,但辨證屬陰虛火旺的患者。
總之,患者自身詳細了解三伏貼注意事項,加強自測。貼敷前請親自到科室,將身體詳細情況告知醫生,更方便做出明確判斷是否適合貼敷,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貼完「三伏貼」有哪些注意事項?
為確保療效,藥餅最好要貼4~6小時,小兒1~2小時。如皮膚比較敏感,貼敷後灼熱刺痛,發熱發癢明顯,應及時取下。總的來講,患者需仔細觀察貼敷過程中皮膚的反應,及時反饋給醫生。
另外,貼敷後最好不要進空調房,因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的吸收;也不要運動,出汗後會使膠布易脫落;藥餅取下後,6小時後再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輕輕吸乾。
貼敷期間有什麼要忌口的?
1.慎用辛燥食品,以防傷津;
2.忌大量服用寒涼食物;
3.慎食大量肥甘厚膩。[1]
糖尿病人不宜貼
專家介紹,冬病夏治是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天人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論擇時治病。目前公認冬病夏治效果較好的疾病,如腎病、小兒及成人哮喘、咳嗽、咽炎、扁桃體炎、老慢支等,此外常見易發感冒、胃病、胃潰瘍、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病、凍瘡、腰腿風濕等疾病療效甚佳。
參考資料
- 今起三伏天灸 冬病夏治,《頭條日報》,2010年7月19日
- 冬病夏治三伏貼.
- 冬病夏治三伏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