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上潭門(76)(袁明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上潭門(76)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三上潭門(76)》中國當代作家袁明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上潭門(76)

去年冬天,接到遠在博鰲的二姑和弟媳的邀請,我的心海一如被煮沸的水,翻滾着,蒸騰着,今年寒假總算有閒做回候鳥。孤陋寡聞的我,南飛途中,窮盡想象,腦海里也僅僅只有唐代李炎在被貶海南途中:「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的詩句,以及弟媳發回來的有限的椰島熱帶風光視頻。

在博鰲的每一天,我都像是在一場又一場雄偉而又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頎秀高大的椰子樹、嬌艷熱烈的三角梅、濤聲陣陣的南海、滿載而歸的漁船,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一種大自然的威力所吸引、所震懾,一次又一次被世世代代的耕海人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所感動、所震驚。博鰲半月,三上潭門,歸來至今,我心裡眼裡,竟只有潭門漁港湛藍的海水在蕩漾。

初見潭門:寧靜與美好

來博鰲的第七天,二姑帶我去嘉積鎮萬泉河。歸途,二姑特意繞道帶我去潭門鎮看船,此時,已是傍晚時分。

潭門鎮位于海南省瓊海市東部沿海。這是一個面積不足九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萬人的小鎮。位於小鎮東南部的潭門港,是瓊海最大的港口,因為潭門的漁民世代從這裡出發,到南海從事漁業捕撈,創造了長達數百年的遠洋航海歷史,因此,在海南,潭門又被形象地比喻為南海的海門。

二姑是一個見多識廣的知性女子,非常幹練,且駕車技術相當熟練。我對潭門極其抽象的點斷了解,都是在去潭門途中,由二姑一邊駕車,一邊講述給我聽的。

夜幕籠罩着大地,夜空下的潭門鎮,連空氣都充盈着浪漫的氣息。

晚上八點,我們抵達潭門港。從車窗飄進來的溫潤空氣中,驟然被撲面而來的濃郁的大海味道充斥着,弟媳快活地喊我,姐,潭門港到啦。

頓時,我興奮地連每一根汗毛都跳躍起來。

站在港口人工修築的堤岸,我的腳下,就是深深的港灣,深藍的海水托浮着一艘艘漁船。就在我腳下深藍色的海面上,一艘艘漁船連成一排排,一排排漁船連成一片片。它們比兩層樓還要高,在蒼茫的夜色的籠罩下,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就像是一個個威武雄壯的將士,天藍色的船身與海水的顏色渾然一體,我必須仰起頭,才能看得見被海風吹的獵獵作響的彩旗。

這樣近距離的仰視如此巨大的漁船,我驚呆到說不出一句話,我的心被強烈的震撼了。所有白天看到的大海的明朗與瑰麗,所有白天遠距離看見過的波浪中漁船的輕盈與無畏,在這樣的夜晚,在這樣的港口,心中只剩下了難以抑制的恐懼與敬畏。

我實在想象不出,世代靠海吃海的潭門人,在遠航耕海的時候,在面對一片漆黑的汪洋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心境。

不知什麼時候,泊車回來的二姑站在我身邊。良久,二姑輕聲說,走吧,我帶你去看老港口。

二姑和我並肩漫步的長長堤岸,就是不算寬闊的街道。我們的左側,是熱鬧的夜市,燈光璀璨,人聲鼎沸,此時,正是夜宵時段,每一間海鮮店都坐滿了吃海鮮的食客,空氣中漂浮着令人垂涎的海鮮味道。我們的右側,則是寧靜的港灣,漁船上不時閃爍的燈,把紅綠藍相間的光,靜靜地灑在深邃的夜空和寧靜的海面,歸航的漁船在安靜地呼吸。水汽中,迎面撲來的又是令人沉迷的大海的氣息。

二姑在一個巨大的圓柱門前停下腳步,我隨之仰起頭,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用原木鑄造成的巨型圓柱門,約有兩層樓那麼高。四個門柱,穩穩地立在四個圓形的大石頭上,呈對稱狀分列在兩側。門楣是一塊矩形原木板,借着街燈,不難看出木板上鮮紅的「潭門故事」渾厚字樣。四個門柱的頂端,分別是四個燈塔造型的頂。門柱的左右兩側高高的橫木上,分別是左右對稱的六根船槳,每一支船槳末梢,都掛着一個小銅鈴,海風拂過,鈴鐺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整個大門所有的原木,歷經海風的浸襲和雨水的沖刷,滄桑的猶如一位百歲老者。在圓柱門的附近,一塊「排港村老渡口」的巨石赫然穩穩立在堤岸,一個小亭也安靜地佇立一旁。夜的寧靜,給漁港增添了一種深邃的美感。

站在這個巨型木門前,濃濃的魚鎮風情撲面而來,讓我領略到的,是這個古老魚鎮的悠久歷史。

二姑告訴我,這個港口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剛才看到的漁船,是在近海作業的船隻。遠洋的船隻,是停泊在對面的新港。每天清晨,歸航的漁船捕撈上來的鮮活海鮮,就是一筐筐從這個大門抬上岸,買賣雙方就在這個港口上交易。你別看潭門鎮小,它實在是不簡單啊。說它不簡單,一來是這裡有「千年漁港」的美譽,早在宋元年間,潭門人便開始組船隊出海,在南海海域打魚謀生;二來,對面新港的遠洋作業的漁船,作業的範圍都是在南沙、黃岩島一帶。

黑夜裡的潭門港,寧靜與喧囂並存,古老與現代共融,起點和終點交匯,寧靜而又美好,在我的眼裡,有着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

弟媳說,海南最美味的海鮮在潭門,她一直惦記着要請我吃一頓最美味的海南海鮮。僅僅見過夜晚的潭門港,我一直惦記着要親眼目睹日光下的潭門港的模樣。就這樣,兩天之後,我們再上潭門。

弟媳騎電動車帶着我,我們迎着溫潤的海風北上,不過十五分鐘,就再次來到潭門鎮。

清晨的潭門鎮,天與海連成一片,樹與草碧成一洲。樹林與草地相映成趣,藍天與海水相得益彰。這個與現代都市僅一步之遙的海港,那一邊高樓迭起,這一邊,傳統依舊。

我們到潭門港的時候,碼頭上熱鬧非凡,這是潭門每日的「早市」。每當有漁船載着鮮魚靠岸時,熱鬧的「收魚」現場總能引起人們的圍觀。漁民將鮮魚經過「潭門故事」大門抬上岸,魚販操着大桿秤現場稱重,然後就是一番熱鬧的討價還價,附近的市民興奮地挑選自己喜歡的食材,頭戴斗笠的婦女在一旁等待着運貨生意。

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魚蝦,每一種都是一份佳肴,進進出出的漁船,忙碌的漁民,絲絨般的海面,一幅幅畫面,構成了千年漁港獨有的風韻。

[1]

作者簡介

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女,回族,小學教師,陝西省旬陽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