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年河(夏仁傑)

萬年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萬年河》中國當代作家夏仁傑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萬年河

萬年河指龍江,左邊有駝山,右邊有龍角山,河對岸是九龍山,後面是下梘河。這些龍文化與龍江十分契合,可見其亘古蒼茫,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古水。狀元山頂確實有一塊草坪,我讀初中的時候,學校號召積肥支農,我和同學曾經到那裡拾牛糞。

家鄉的龍江兩岸,曾駐紮過唐、宋、明、近代的名人,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

北宋崇寧二年,大詩人黃庭堅被貶謫宜州時寓居南樓,曾數度過江,來往於南山和北山之間。黃庭堅來到宜州後,開館講學,開啟宜州人讀書之風氣,對宜州當時教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宜州人為了紀念黃庭堅,在北山南麓,建有山谷祠。山谷祠內有山谷自畫像碑鐫於中壁上,陳列有30多幅字畫,反映了山谷先生羈留宜州期間的生活史實。祠後有山谷先生衣冠墓。

北山,亦稱會仙山,位於龍江北岸,在北門河對面一公里的白龍公園內。北山聳峙,壯若雄獅,登山極目,城區靜物盡收眼底,為宜州八景之首,稱「會仙遠眺」,自唐代始為遊覽勝地。山頂有鳥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狀,明刻「騎雲」二字,石前平台建有「齊雲閣」,峭壁上刻有「極高明」三大字,為郡人明代參將李霽所題。有清雍正年間慶遠知府徐嘉賓的述職碑。山頂還有天池、甘泉等。

北山南山腰的白龍洞口,石壁上有唐宋以來摩崖石刻60多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及戎部將的唱和詩,石達開點將台。1860年,石達開回師廣西,駐軍慶遠府(今宜州區)。當時正值春季,山清水秀,草木爭艷。石達開率領部屬遊覽白龍洞時,看到石壁上湖南人劉雲青的一首五言律詩,於是詩興大作,當即步韻,和詩一首:挺身登峻岭,舉目照遙空。毀佛崇天帝,移民復古風。臨軍稱將勇,玩洞羨詩雄。劍氣沖星斗,文光射日虹。同游的文武官員也各和詩一首,事後一併刻於白龍洞外東側的石壁上。詩刻高108厘米、寬145厘米,這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太平天國詩文石刻。

北山西麓,有一尊明朝地理學家、「游聖」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21個省區,留下了6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其中,他在宜州境內遊歷了30天,而在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中,他竟然用了2萬餘字來記錄宜州秀美的山川,豐饒的物產和獨特的風俗,可謂情有獨鍾。

在小北門龍江河段,即東門地段亦演繹了「千古悲歌泣血碑」的感人故事。明代,朱棣發動宮廷政變,史稱「靖難之役」。明惠帝朱允炆逃經廣西宜州時,當時的慶遠衛指揮使彭英,曾經在宮廷里侍奉過惠帝,算是舊臣。君臣相見,無比感慨萬千。彭英蒸羊為食,對惠帝盛情款待。惠帝準備離開宜州繼續往南時,彭英又多予贈送。大約是惠帝感到無以酬報,加上乘舟沿龍江東去,遂以所騎駿馬相贈,並動情地吟詩一首:「蹴踏人間若許年,艱難險阻共同旋。我今別爾東西去,何時相逢兜率天?」

[1]

作者簡介

夏仁傑,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