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壽岩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壽岩遺址

中文名稱;萬壽岩遺址

地理位置;岩前鎮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

所在地區;福建三明市岩前鎮

時代;舊石器時代

級別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國務院

批准文號;國發〔2001〕25號

編號;51-51

景點;靈峰洞、船帆洞

發掘面積;400平方米

共出土;800多件石製品等

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

萬壽岩遺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三明市岩前鎮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屬舊石器時代遺址。

萬壽岩遺址是中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為上石炭紀船山組灰岩構成,生成船帆洞、靈峰洞、龍津洞等多個溶洞。

出土文物除石器及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外。萬壽岩內不僅有古人類活動遺址,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觀,截至2015年,是中國華東地區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

歷史沿革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對萬壽岩的靈峰洞、船帆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出珍貴的人工石鋪地面、排水溝槽等遺蹟,出土了800餘件石製品和一大批哺乳動物骨骼化石。

2000年榮登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首,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園"八大景之一。

2001年6月25日,萬壽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全國百項大遺址保護之一。11月,萬壽岩遺址博物館開館並對外開放。

2013年底,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地理環境

萬壽岩遺址,位於三明岩前鎮岩前村西北的

石灰岩孤峰上,東距三明市17公里,屬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海拔359米,相對高度170米。

文物遺存

綜述

遺址區發現了石製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同時還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為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遺存發現於其中的靈峰洞和船帆洞。船帆洞內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和排水溝槽為國內首次發現。

下文化層

動物化石

動物化右較為零星,絕大多數冉土於石鋪地而上。另外,對第7層的部分進行了篩選,發現許多啃肯類動物化石,經鑑定的種類有:犬科、蝙蝠、巨貘、竹鼠、鼠尺、中國犀、水牛、獼猴、鬣狗、、龜瞥類、棕熊

石製品

船帆洞下文化層已出土石製品共303件,其中出自第6層的8件, 第7層的295件。另外在下文化層的石鋪地面上尚保留約80餘件石製品未予採集,石核、石片、百錘、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手鎬等10類。

(1)斷塊146件。出自第6層者2件,第7層者144件。每件標奉上有1個以上破裂面,其形態多不規則,多保留較大的自然面,只有1個或2個破裂面的標本數囂最多,占5%;6個面均為破裂面的儀1件,5個破裂面的4個。這些標本有些是打片不成功的標本,更多的是在打片中產生崩裂的岩塊。標本最長320mm、最短31mm、最寬174mm、最窄23m、最厚107mm、最薄16mm。

(2)斷片23個,出自第6層1件,第7層22件。反映人工石片主要特徵的部分已斷缺,但可見破裂而。絕大多數形態不規則,其中背面全留自然面的自9件,背面全為打擊面的有5件。部分標本的邊緣留有連續細疤,表明可能被使用過。標本最長124mm、最短24mm、最寬114mm、最窄18mm、最厚55mm、最薄9mm。

(3)打擊礫石2件。分別出土於第6層和第7層。均為砂岩。在扁圓或長條形礫石的一端或兩端,留有兩面對扣的痕跡,其打擊面呈陡壁狀,並遺有魚鱗狀階疤,大小分別為50×91×62mm和43×70x63mm。

(4)石核24件,占石製品總數79%,均出土於第7層,可分單台面、烈台面兩類,它們絕大多數為寬、厚丈於長度的標本,多是從礫石的橫軸上剝取石片後所剩下的。

單台面石核17個。絕大多數為自然台面,形態多不規則,最長132mm、最短33mm、最寬172mm、最窄63mm、最厚168mm、晟薄60mm,石核上的片疤很少;多數標本只在一端打片。其中只有1個上作面的共12件,有2個丁作面的4件,有4個丁作面的僅1件,這類石核厚度大、片疤少、利用率低。

單台面石核17個。絕大多數為自然台面,形態多不規則,最長132mm、最短33mm、最寬172mm。

雙台面石核7件。形態多不規則,多自然台面,全部打擊台而僅1件。

(5)石片36件.占石製品總數的11.9%,均出土於第7層,可再分為錘擊石片和銳棱砸擊石片兩類。

錘擊石片35件,其中半邊石片9件。標本最長85mm、最短26mm、最寬123mm、最窄28mm、最厚64mm、最薄8 mm。

長型石片略多於寬型石片,但絕大多數長寬比差不大,平均長寬指數為106。石片的台面自然者占68%,打擊台面占32%。

(6)石錘6個。其中出自第6層1件,第7層5件。絕大多數原材為艮扁圓形礫石。在標奉的端或兩端的打擊面上均留有斜坡狀階疤或陡直的魚鱗狀疤痕,其中單端石錘4件,雙端石錘兩件。標本最長130mm、最短98mm、最寬81mm、最窄70mm、晟厚50mm、最薄37mm。

(7)刮削器49件。出自第6層2件,第7層47件。絕大多數以錘擊右片為毛坯,用錘裂面加工,各占28.8%和16.7%,錯向加工僅占總數的6.0%。修疤形態多單層淺寬,刃緣多旱波紋狀,刃口銳者較少,,單刃類中刃口位於側或端的各約占一半,在雙刃或多刃類中,刃口的位置端與側邊數量亦相當:標本最長115mm、最短20mm、最寬129mm、最窄20mm、最厚54mm、最薄10mm。

(8)砍砸器9件。以礫石為毛坯6件、大石片為毛坯2件、斷塊1件。多數刃部有兩層或多層修疤,加工方式以向背面修理居多,次為復向,個別向破裂面加工。刃緣多曲折,少數刃口較鈍。

(9)尖狀器6件。第6層出土1件,第7層5件。均以石片為毛坯,原料以砂岩屆多,加工相對較好。側刃形狀以直刃為多,次為凸刃,凹刃較少。尖刃有銳尖和鈍尖之別。加上方式以復向為主,次為向破裂面。標本最長134mm、最短63mm、最寬107mm、最窄44mm、最厚51mm、最薄16mm,平均長96.8mm、寬70mm、厚28.5mm。

(10)手鎬2件。均以砂岩礫石為毛坯。其修理是由礫石較甲的一面向較凸的一面打擊,左側修理工作簡單,右側修理丁作稍細一些,左右兩側刃於前端相交,形成薄銳尖刃。

上文化層

動物化石

主要出自5B層,5A層化石極為零星,第5B層除動物牙齒外,另有200餘件肢骨化石,其中帶有燒烤痕跡的化石40餘件。經鑑定的化石全部為哺乳動物現生種,石化程度不高。其中鹿與麂的牙齒和肢骨的數量最多。此外還有爬行類的龜鱉甲片。

石製品

共79件.其中出自第5A層1件,第5B層78件。原材料岩性與下文化層者相似,石製品共分9類。

(1)斷塊34件。形態多不規則。最170mm、最短33mm、最寬170mm、最窄26mm、最厚80mm、最薄14mm。

(2)斷片8件。背面絕大多數為自然面。最長71mm、最短20mm、最寬107mm、最窄29mm、最厚32mm、最薄7mm。

(3)石核10件。

單台面石核5件。絕大多數是在扁長礫石的一端進行單向打片,

形態多不規則,全為自然台面最長101mm、最短32mm、最寬126mm、最窄67mm、最厚122mm、撮薄52mm,工作面和片疤數都很少,打擊點較集中,半錐體陰痕淺或不顯,放射線清楚。

雙台面石核1件。以扁長條礫石的一端為工作面,作對向剝片。長55mm、寬103mm、厚114mm。

交互打擊石核3件。原料均扁長條礫石。最長189mm、最短137mm、最寬126mm、最窄79mm、最厚68mm、最薄31mm。

銳棱砸擊石核1件。在石核縱軸的頂端可見粗大的打擊點和清晰的放射線,核體上有-個橢圓形大片疤。

(4)石片8件。

錘擊石片7件。長寬比差不大,大多為自然台面。最長85mm、最短26mm、最寬96mm、最窄25mm、最厚29mm、最薄11mm。石片和台面形態多不規則。打擊點與半錐體多較清楚,石片背面全無自然面,但片疤數不多。

銳棱砸擊石片1件,線狀台面,打擊點寬大。長59mm、寬95mm、厚13mm。

(5)打擊礫石1件,在扁長條形右英砂岩礫石的一端遺有一個陡直工作面,其邊緣一周均見打擊痕跡,工作面顯得凹凸不平,遺有多塊細碎的片疤,與石核有一定的不同,相對的一端以及一個寬面上分印有砸擊形成的散漫的坑疤,其端部的礬擊痕較為集中,

(6)錘擊石錘8件。其中第5A層出土1件,第5B層7件。大多數毛坯為礫石,少數為斷塊一端或兩端均見立譬狀或不規則傾斜的破損面.部分標本打擊端的相對端及礫石寬向上可見砸擊痕跡,最長 220mm、最短67mm、最寬102mm、最窄65mm、最厚56mm、最薄28mm。

(7)刮削器5件。

單直州2件、單凸刃、雙凸刃、三刃各1件.

(8)砍砸器4件,其中3件以礫石為毛坯,1件以石核為毛坯。最長141mm、最短80mm、最寬104mm、最窄84mm、最厚57mm、最薄46mm。

(9)石砧1件有點象後期的石磨盤,但研磨麵的特徵與右磨蕊盤稍有不同。

骨器與角器

骨、角器均出十於第5B層,器型有骨錐、角鏟及角裝飾品等。

骨錐1件動物肢骨片磨製而成,器表呈淺黃色,器身大部分磨光,局部尚保留刮削的痕跡。

角鏟1件上部斷殘,成器過程大體如下:先從小型鹿角主幹上剁下一段並打裂成片,將鹿角片的裂面加以磨製。

有割切痕的鹿角尖1件,下端可見割剁痕跡。

主要景點

靈峰洞

靈峰洞位於萬壽岩西南坡,洞內堆積分4層。第3層為堅硬的淺黃色沙質粘土層,在約13平方米的範圍內清理出石製品75件,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石錘等,石器以大、中型為主,文化特徵比較接近南方的礫石石器文化傳統,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岩,工藝上有一定的原始性。伴生動物化石有中國犀、巨貘、牛類、竹鼠、社鼠、吾鼠、鼬、蝙蝠等。年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船帆洞

船帆洞 位於岩體西坡,相對高度3米,洞內文化堆積分上下兩層,下文化層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船帆洞位於萬壽岩西坡岩腳,洞內目前發掘堆積可分10層,屬於史前的堆積可分上、下兩層。動物化石以鹿和麂的數量最多。其年代在距今1萬年左右或更晚,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文物價值

把福建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

萬壽岩遺址的發掘,改寫了人類在福建存在的歷史。由此可以判定,古人類在靈峰洞遺址活動的年代距今約18萬年,應屬舊石器早期遺址,這是迄今為止福建境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把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了近多十萬年。[2]

多個不同時期洞穴類型遺址同集一山

萬壽岩遺址中的靈峰洞和船帆洞等遺址分布於同一座山體的不同高程上,靈峰洞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船帆洞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在時間上跨越了舊石器時代早晚末三個階段,在一座山體上發現了多時期的舊石器文化洞穴遺址,這是福建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絕無僅有的。靈峰洞遺址也是目前華東地區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這種在空間上的集中,時間上的延續,表明在更新世時期,三明一帶氣候溫暖,有豐富的生活資源,適於夏至人類生存和繁衍,這樣的自然歷史背影條件在福建境內是不乏見到的,它為在福建乃至整俱東南沿海尋找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帶來了新的希望。

為閩台史前文化淵源提供了有力證據

萬壽岩古人類遺址的發現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1986年台灣考古工作者曾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中發現大量銳棱砸擊石片和石核,經C14年代測定,石製品的產生大約距今5000多年。1978年和1986年大陸考古工作者分別在貴州省的貓貓洞和穿洞中挖掘到大量同類的石片、石核,經遺址年齡測定為距今8000-9000年前。但貴州台灣相距甚遠,學術界對於大陸文化如何東遷入島的路線尚不明確。一些學者曾在不同時期否認了台灣史前文化與大陸的淵源關係,並提出源自菲律賓的觀點。在三明萬壽岩的靈峰洞挖掘出土的二塊銳棱砸擊石片距今近二十多萬年前,船帆洞發現的一個石核和三塊石片距今達2-3萬年,經鑑定,其在技術和類型上與台灣發現的銳棱砸擊石片和石核相同,這在空間上有力地說明了台灣史前文化源自大陸,為閩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力於較明確地解釋大陸史前文化遷入台灣的路線。

文物保護

萬壽岩遺址原是一處經過了近30年開採的礦山,在遺址文物本體上形成了4處大型的開採面,遺址本體岩壁存在大量的危岩。針對這一嚴峻的現實,三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萬壽岩遺址保護規劃》,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3]

為進一步保護遺址,三明市人民政府與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後公布萬壽岩遺址為市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遺址保護範圍(絕對保護區36萬平方米)和建設控制地帶(180萬平方米),並在顯要位置設置了醒目的保護標誌。[4]

據了解,萬壽岩遺址至今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萬壽岩遺址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填補了福建省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多項空白,也為閩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證據,成為人類舊石器時代考古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0年5月,三明市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福建省三明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總體保護規劃》,2005年初通過國家文物局批覆。該規劃確定了萬壽岩遺址保護利用的總體目標任務:把萬壽岩遺址建設成為集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傳播、閩台文化淵源研究為一體的高品位考古遺址公園。

旅遊攻略

交通

在三明市的百貨廣場上可以坐到去岩前鎮的班車,票價為6元,車程大約40分鐘,路況好,都為省道,道路兩邊是自然森林,有些路段還是沿着沙溪河而上。岩前是個鎮,向東500米就到了萬壽岩遺址。

住宿

萬壽岩遺址位於岩前鎮,鎮上有鎮政府的招待所可以住宿,但條件不是很好,由於離市區很近,可以考慮乘車回到三明市區,最晚班車7點,40分鐘就能回到三明。

美食

萬壽岩遺址所在的岩前鎮每逢農曆尾數為3和8日都有趕集,各村各鄉的村民商販都會到這來,可以買到很正宗的土雞土鴨,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買到野豬肉山驥肉。市場邊上包酸菜的米凍、薄薄的果條都是當地的小吃,還有當地特色芋絞,米果。

相關視頻

「閩人之源」萬壽岩:南方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遺址

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航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