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榆林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万佛峡)
前往: 導覽搜尋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原安西縣)城南70公里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餘身,壁畫約5000餘平方米,約占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九分之一。榆林窟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於隋唐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1],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

2018年4月28日,等比複製的榆林窟西夏第29窟將於上海「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進行開啟為期10個月的首展。

景區介紹

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着彩塑272身、壁畫5650餘平方米。第6窟高約25米的彌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第11窟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餘身,壁畫約5000餘平方米,約占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九分之一。如果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居於全國石窟之冠,那麼,榆林窟就是僅次於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00年間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有場面宏大的巨幅經變畫,形象生動的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量的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科技等現實畫面。從唐到元,歷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畫,更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於唐代,以後成定式沿用。但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面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不同於莫高窟。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長13米的臥佛像各一身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彩塑破壞較甚,所存極少。現存300餘身塑像均經重妝。大多屬等身群像,一鋪三至九身不等。

初唐壁畫只存殘跡,其餘4565平方米壁畫大多保存尚好,根據特點可分為中唐(吐蕃統治時期)、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六個時期。唐代洞窟有14個,保存完整的僅存第25窟。該窟藝術價值頗高,在整個敦煌石窟中也屬於珍品。前室正壁門兩側分別繪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門天王像。主室窟頂可見千佛殘跡。正壁中部繪盧舍那佛像和虛空藏、彌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薩像,北側繪釋迦行像,南側已毀。南、北兩側壁分別繪觀無量壽經變、彌勒經變。前壁門兩側繪文殊變、普賢變。全窟壁畫構圖嚴謹、造型逼真,色彩絢麗。威武有力的天王、力士、莊嚴慈祥的菩薩,栩栩如生的崑崙奴及獅子白象,神態生動,線條瀟灑流暢,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和精湛技藝。尤其是「彌勒經變」中的農作、掃街、宴會、探親、寫經、剃度等描繪社會生活的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此窟細密精緻而秀麗的壁畫藝術,是敦煌石窟中唐壁畫的典範。

五代、北宋時期,興建和重修洞窟23個。壁畫題材主要有經變畫、尊像畫、佛傳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瑞像故事畫和供養人畫像等五類。其中的供養人畫像,數量較多,分為三種:即曹氏歸義軍政權的統治者及其眷屬、大小官吏的畫像;與曹氏聯姻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者畫像,如于闐國王和王后,吐谷渾慕容歸盈出行圖等;特別是出現了曹氏畫院的「都勾當畫院使」、「知畫手」、「都畫匠作」、「畫匠」等的畫像,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西夏、元時期,共興建和重建洞窟16個、使榆林窟出現了最後的興盛局面。壁畫題材主要有經變畫、佛像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幾類[2]。供養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党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西夏早期壁畫藝術與宋代壁畫一脈相承,後期的第2、3、29窟與元代的第4、10窟等典型洞窟的壁畫藝術表現了三種新風格:(1)中原繪畫風格,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線描精緻流暢,變化豐富,色彩清淡典雅,這是受宋遼影響而出現的新的藝術風格。(2)藏傳密宗風格,人物比例適度,形象有明顯的尼泊爾印度的影響,線描圓潤秀勁,設色冷峻濃艷,具有濃厚的神秘氣氛。(3)西夏藝術風格。人物造型和服飾具有西夏的民族特徵。第2窟水月觀音圖,第3窟文殊變、普賢變、西方淨土變、千手千眼觀音變。第4窟釋迦、多寶曼茶羅、不空絹索曼茶羅等是代表這個時期高度藝術水平的作品

視頻

榆林窟相關視頻

許鑫講榆林窟三號窟
航拍榆林窟:莫高窟姊妹篇43窟,看瓜州人如何炫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