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余脈,位於湖北省宣恩縣的東部。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屬中國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被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2008年3月,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所在地:中國 湖北

建立時間:1990年

海 拔:734.50米

簡介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余脈,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的東部,其東與鶴峯縣交界,南與湖南省桑植縣毗連,北與恩施市相鄰。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屬中國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有利於對原始珙桐純林群落、泥炭蘚森林沼澤濕地以及華南虎等大型貓科動物棲息地的保護。[1]

區劃範圍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455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1560公頃,緩衝區面積11700公頃,實驗區面積11290公頃。保護區位於湖北省宣恩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09°38′30″—109°47′00″,北緯29°39′30″—30°05′15″之間。

東自椿木營鄉張家灣主峰起,向南經小窩盔主峰、穿孔子、李老四灣山樑,至木營村河西山脊,再轉向東3公里至宣恩縣與鶴峯縣的縣界,再沿縣界南下至湘鄂兩省省界,經省界與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交界,沿省界南下至海拔1418.2米的土地埡,向西經風車口、桂竹梁,至沙道溝鎮紅旗坪村蘭花洞北面1185米主峰。

西界為向東北經廟灣、埡楠坪、茶樹堡、顧家埡,至火燒坪,再向北經大觀山、楊家河、核桃灣、周家壩、文家台、茶園北山、五架山、大坪山、蘆家界,越過後龍山和大峰尖,至保護區最北面長潭河鄉貓子莊村的杉樹堡;北界為向東經木林溪至宣恩縣與恩施市的交界處,再由縣界向東南經樺杆坪西,至保護區東北椿木營鄉張家灣海拔1938米的主峰止。

自然環境

七姊妹山是宣恩縣的第一高山,屬武陵山脈,距宣恩縣城約40km,總面積150km2。因七峰依次排列似傳說中的七仙女而得名,其最高烽火燒堡2014.5m,最低處巴山坪1230m,相對海拔734.5m。七姊妹相傍相依,在霧海霞光中時隱時現,好似七仙女踏着雲簇一面俯瞰一面嬉笑。七姊妹山,群峰崢嶸,怪石頻矗,溪溝縱橫交錯,有常流溪溝8條,瀑布4處。

保護區總面積34550hm2,轄區內最高海拔為2014.5m,最低海拔650m。保護區地處長江中游第二支流清江的上游和洞庭湖沅江一級支流酉水發源地的交匯處,此保護區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節體向第三節體的過度區域,是中國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度地區,同時也屬中國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

隨海拔高程的變化,呈明顯的垂直差異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四季分明,冬暖夏熱,雨熱同步,光溫互補,年均氣溫15.8℃,無霜期294天,年降水量1491.3毫米,年日照時數1136.2小時。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春遲秋早,濕潤多雨,光溫不足,年均氣溫13.7℃,無霜期263天,年降水量1635.3毫米,年日照時數1212.4小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氣候冷涼,冬長夏短,易澇少旱,年均氣溫8.9℃,無霜203天,年降水量1867毫米,年日照時數1519.9小時。

動物資源富有,珍稀植物繁多。綠裝素裹的小七秭妹山,挺拔俊秀的大七姊妹山,凌空突兀的剪刀夾峰,金獅迎客的石柱峰,千姿百態,樹海茫茫,流泉蜿蜒,飛瀑騰空,大小景觀點數以百計,將整個七姊妹山系繪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區內植物垂直帶譜完整、植被保持完好,水量充沛,山體、孤峰、怪石造型奇特,大小瀑布多姿多彩,是原始森林觀光探險旅遊的勝地。

七姊妹山屬原始森林。有維管束植物144科、428屬、892種。其中木本植物有90科、208屬、603種。以殼斗科、樟科、薔薇科、杜鵑科、山茶科、山礬科、七葉樹科、珙桐科為主。珍貴植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一種,二級保護的6種,三級保護的10種,湖北特有植物3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珙桐,分布面積達一萬餘畝,其中集中分布面積3499畝。珙桐,是世界著名孑遺植物和觀賞植物,每逢春夏之交,正是珙桐的開花時節,滿山遍野的花朵,好似成群的白鴿棲息在枝頭,所以,珙桐俗稱鴿子樹。山中有野生動物146種,其中獸類45種,鳥類64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18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大鯢(娃娃魚)、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獐、林麝、蘇門羚等。還有實用價值較高的果子狸、穿山甲、狗獾、黑熊、黃麂等。

七姊妹山,藥用植物分布面積較廣。較為突出的有天麻黃連芍藥黨參竹節人參扣子七算盤七黃精絞股蘭等。野生花草種類繁多,有觀賞價值的約100餘種,如杜鵑花就有18種,珙桐花漫山遍野,蘭草木蘭吊鐘花紫薇紫莖野百合,處處可見。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蕨類植物區系地理及資源開發研究運用植物區系地理分析方法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的蕨類植物區系特徵進行研究。科的地理區系分析表明,熱帶、亞熱帶成分高達58.3%,占主導地位。屬的地理區系分析也表明了類似的趨勢。種的地理區系分析表明,除了熱帶、亞熱帶成分占有較高比例外,溫帶分布的種也具有較高的比例,占非世界廣布種的31.2%。特別是世界溫帶分布的種占較高比例,達24.2%,這反映了溫帶成分的重要地位。

七姊妹山蕨類植物資源豐富,可區分為藥用、觀賞、食用、指示類植物等幾大類。各種蕨類植物資源顯示了廣闊的利用前景。七姊妹山食用蕨類植物的最大特色是「富硒」除了抗氧化等生理與營養作用外,還抗鉛、汞、鎘、鉈、銀等重金屬毒害元素。

重大發現

1988年9月13日,新華社播發新聞通稿,華中師範大學在對恩施州宣恩縣七姊妹山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驚喜地發現大面積原始珙桐群落!

珙桐是遠古侏羅紀第三紀冰川活動遺留下來的孑遺植物,一度被世界生物學界列入「消亡」名單。瀕臨消亡的珙桐大面積現身鄂西南!這帶給生物學界的震撼不亞於一枚重磅炸彈的爆炸,學界的研究者們立刻行動起來了,自1989年開始,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湖北民族學院等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多次組織科研隊伍進入恩施州宣恩縣七姊妹山,開始了揭開七姊妹山神秘面紗的探索之旅,發表了《鄂西七姊妹山珙桐群落研究》、《宣恩七姊妹山珙桐群落種間聯結分析》、《湖北七姊妹山珙桐種間結構研究》和《珙桐群落中珙桐種群與主要共生樹木種群間聯結關係的研究》、《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珍稀植物資源研究》等一系列科技論文。

同時,學界的研究目光也鎖定了整個七姊妹山,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相繼在七姊妹山開展了珍稀瀕危植物及土著物種的調查、鳥類調查、珍稀瀕危物種監測項目、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資源的研究等專題研究。對大面積的原始珙桐純林、頻繁出現的大型貓科動物蹤跡、豐富的林麝資源和蘭科植物資源等進行研究。一時間,宣恩七姊妹山成了國內外生物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珙桐是中國特有的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植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目前珙桐主要間斷分布於中國亞熱帶山地,並多呈零星分布。同時,罕見的原始珙桐純林及大型貓科動物生存環境,都具有國際公認的極高保護價值。研究者們在七姊妹山發現,珙桐群落分布約有500公頃,其中有200公頃是保存完好的原始珙桐群落,並且這片原始珙桐群落五級立木齊全,種源充足,自然更新能力強,無人為干擾,構成了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更加讓人驚喜的是,七姊妹山及其周邊地區,曾經是華南虎、金錢豹、雲豹等大型貓科動物的集中分布區域。近年來,隨着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保護區及其周邊發現大型貓科動物的活動蹤跡越來越頻繁。[1]

旅遊資源

景區主要為喀斯特地貌,山體氣勢宏大,以七姊妹山為代表的絕壁孤峰卓然秀麗,象形山石眾多;區內原始林、次生林發育,保存良好;這裡海拔高差懸殊,地形複雜,溝谷切割較深,水量充沛,形成了眾多各類型瀑布,驚險刺激,蔚為壯觀;區內還有道教勝地中武當,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張難先隱居舊址,及龍馬山、仙人洞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每逢春夏之交,珙桐開花時節,七姊妹山滿山遍野的花朵,好似成群的白鴿棲息在枝頭。七姊妹山景區內宜人的森林風光,茫茫林海,峽谷幽深,溪流湍急,群峰聳峙,是人們探險尋勝和避暑消閒的勝地。

七姊妹山景區內七峰排列,疑似仙女下凡,數以百計的大小景點裝飾着整個七姊妹山系。1988年9月,華中師範大學在對七姊妹山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大面積原始珙桐群落。研究發現,珙桐群落分布約有500公頃,其中有200公頃是保存完好的原始珙桐群落,並且這片原始珙桐群落五級立木齊全,種源充足,自然更新能力強,無人為干擾,構成了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七姊妹山及其周邊地區,曾經是華南虎、金錢豹、雲豹等大型貓科動物的集中分布區域。

統計表明:區內分布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4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8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蓴菜、珙桐、光葉珙桐共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21種,重點保護植物總數占湖北省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總數46種的60.9%。

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共56種,其中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豹、雲豹、金雕、林麝等5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51種。近年來,隨着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保護區及其周邊發現大型貓科動物的活動蹤跡越來越頻繁。

國家級保護區

七姊妹山中的大面積珙桐群落帶給世人的驚喜還沒消退,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就提上了政府工作議程。1990年,宣恩縣政府批准成立了七姊妹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下設七姊妹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2002年,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湖北七姊妹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3月,喜訊傳來,該自然保護區又再升一級,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34550公頃,其中核心區11560公頃,緩衝區11700公頃,實驗區11290公頃。其主要保護對象有四種,即典型的中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以珙桐為主的珍稀瀕危植物及其群落、以大型貓科動物為主的珍稀瀕危動物及其棲息環境,以及保存完好的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是華中地區名副其實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具有極高的科研和學術價值。首先是其原生性和典型性。保護區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又剛好位於中國自然地理區劃的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帶的武陵山區,在地理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處於中國中亞熱帶季風潤濕氣候帶,未受到第四紀冰川的洗劫,現保存有5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30個原始植物群系。再次是物種的古老和珍稀瀕危性。保護區是中國第三紀植物區系重要保存地區之一,

集中分布了中國特有屬共32屬,這些特有屬中,有的為單種屬,有的為原始的多心皮類,有的在其他地區已成為化石,這些特性均反映了該區植物區系的古老性。統計表明:區內分布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4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8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蓴菜、珙桐、光葉珙桐共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21種,重點保護植物總數占湖北省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總數46種的60.9%。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共56種,其中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豹、雲豹、金雕、林麝等5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51種。

18個年頭,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躍升兩級,由「縣級」搖身成了「國家級」,從而成了公認的「國寶」。這一過程,無不顯示着該自然保護區在中國範圍內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經過生物學界專家們研究得出的結論顯示:加強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內原始珙桐群落的保護,對研究原始珙桐群落的自然更新和演替、華中地區古地質年代和古氣候演變有着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處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區域,地處中國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位於中國中亞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華中地區,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