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夕節的習俗(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夕節的習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七夕節的習俗》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七夕節的習俗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少女節、女兒節。它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發源地多元,但山東沂源的燕崖織女洞牛郎官莊最為世人認可。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情矢志不渝的承諾和忠貞。它是中國的愛情節。它也是華人文化圈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故事說的是家境貧寒的牛郎勤勞善良,與老牛相依為命。在老牛的指點下,他接回了下凡洗澡的七仙女,兩人做了夫妻。男耕女織,還生了一雙兒女,幸福美滿。王母知悉後,龍顏大怒,帶走了七仙女。牛郎聽從老牛的話,剝下牛皮,披掛在身;挑起兒女,追趕織女。他就騰空而起,奮起直追了。王母看見追來,就用頭簪往後一划,一條銀河使得牛郎織女天地相隔。但織女尋死覓活地要見牛郎和孩子;王母才答應每年七月七日,讓百鳥搭起鵲橋家人見面。 七夕節最早試行於西漢宮廷,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只有在七夕節,女人們才可以濃妝盛衣,大大方方地浪跡野外,姐妹聚會,嬉戲玩耍。現在織女洞牛郎廟猶在,天塹已變通途,牛郎織女終於團圓,自由往來。七夕節的習俗現在仍然在華人文化圈深入人心,儘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未變的主題卻是:「乞求女子巧慧」。傳統習俗仍在延續不斷,節日的主要習俗有以下幾種。

一是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月七日,漢廷秀女常在開襟樓穿用線頭穿過七孔針。七夕,唐代宮內以錦布結成樓殿,可以上去幾十人,擺上瓜果酒肉,祭祀牛郎織女星宿,妃嬪們用九孔針五色線對着月亮穿線,穿進針孔的叫乞巧了。演奏樂曲,通宵達旦。七夕晚上,宮女登九引台,用五彩絲穿九尾針,先穿進的叫巧,後穿進的叫輸巧。這主要是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乞巧,穿進了謂之巧,反之則不巧。 二是喜蛛應巧。是為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晚上,庭院中擺上瓜果來乞巧。有喜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也有的七月七日晚上,各人捕捉蜘蛛放在小盒裡,早晨打開;看蛛網疏密決定是否得巧。密的叫巧多,疏的叫巧少。民間也開始效仿。七月七日晚,把小蜘蛛放在盒子內,次日驗看,如網圓正的叫得巧。歷代蜘蛛驗巧方法不同。南北朝視蛛網之有無,有則為巧;唐視網之稀密,密則為巧;宋視網之圓正,圓則為為巧。後世多遵唐俗。

三是投針驗巧。是為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是明清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上午丟下巧針,婦女正午打開盆看水,繡花針投進能浮起,查看水底針影。有的形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象,有的形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象,叫乞巧了;影象粗得如錘、細得如絲、直得如軸蠟,這是沒有乞巧。七月七日,把一碗水曬在太陽下,各自投進小針,叫它浮在水面,慢慢地視水底下太陽的影子。有的像花散開,有的像雲飄動,有的像線細長,有的像錐子粗大,據此看女子是否乞巧。 四是種生求子。這是望子成龍的舊時習俗。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蓋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在磁碗裡,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甚至以巧芽取代針,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

五是為牛慶生。兒童在七夕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或賀牛升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習俗寓意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業打進,金榜題名。這是由牛郎織女的兩個孩子的成長追求,演化成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當今人眾多居住城裡,則可以在革制牛角上操作此一程序。 六是曬書曬衣。司馬懿因受曹操猜忌,為求自保,他裝瘋賣傻,曹操仍不放心,就派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七月七日,司馬懿正在曬書;武帝隨即令其回朝任職。司馬懿只好遵命回朝。另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躺在太陽底下。這一是蔑視曬書的習俗,二是誇耀自己才高八斗。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對此,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七月七日,鄰居的曬衣全是綾羅綢緞,而阮鹹的則是一件破舊衣服。

七是供奉磨喝樂。供奉磨喝樂(小泥偶)是七夕的兒童玩物,其形象多為穿荷葉持荷葉半裸衣裙的男女。七月七日,宋都開封大街賣磨喝樂的人來人往。磨喝樂越做越精緻,其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子不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裝扮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這也是寄希望於孩子的未來。 八是拜織女。少女少婦則拜織女。她們大都預約朋友或鄰里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先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圍坐,邊吃花生瓜子,邊朝織女星座,默禱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等,玩到半夜始散。

九是拜魁星。七月七日是魁星誕辰。他主管文事,讀書人要博取功名,就一定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就是魁斗星,為北斗七星魁首。中狀元就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說明魁星主掌考運。民間傳說,魁星爺長相奇醜,斑臉跛腳。然而他卻志氣奇高,竟然一舉奪魁。殿試時,皇帝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感到他才思敏捷,文采出眾,就欽點第一。但祭拜時,你卻忌諱麻點或瘸跛一類,可說魁首、第一、一舉奪魁等話語。

十是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是款式極多的巧果。材料是油麵糖蜜,花樣還有門神人偶的果食將軍。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乞巧的瓜果多種多樣。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的花瓜。巧果及花瓜是七夕的食品。七月七日還是曬書節,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製成神奇的藥丸,服一丸可延壽十年。還有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配的長生仙藥。實用的藥方是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

七夕風俗雖多,但人物多與女孩、伉儷、老牛、孩子、學子和魁星等人物有關,而方式多與技巧的乞巧、學習、食品、藥物等有關。男尊女卑的過去能給女子一片天地也就難能可貴了,七夕足夠讓過去的女子揚眉吐氣,盡可發揮自己聰明才智。愛情是永恆的,愛情無價。讓我們高歌愛情吧![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