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大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大鈞
出生 (1923-04-27)1923年4月27日
逝世 2010年11月3日(2010-11-03)(87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

丁大鈞(DingDaJun),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無為人。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國際著名的混凝土和砌體結構專家、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國務院首批博士生導師[1]

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個人獎(1978年),剛度裂縫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82年)和省部級1-3等科技獎共10次,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生平簡介

丁大鈞(1923~2010),男,安徽無為人,東南大學教授,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博導,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曾被江蘇省政府聘為1992-1997年省政府參事,1993年退休。9高校名譽教授,江蘇省土建學會顧問,美國國際高層建築與都市小區理事會原極限狀態設計委員會主席、剛度裂縫控制委員會編輯,印度國際高層結構聯合會名譽理事,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等。發表中文論文310篇,外文210多篇,含14語種近151篇刊在22國48種國際學報上,其中28種為國際核心刊物(共刊入83篇),約30篇摘要刊入美國SCI和EI。丁英文能四會,俄文能順利閱讀有關書籍和文章(90年訪問前蘇聯時,對方所贈俄文資料,擬為英譯,告以能自譯,試譯2篇題目成英語,乃罷),德、法、日(1947年日文字改革前日文書很易閱讀,之後片假名增多,則較難)則藉助字典勉強閱讀。對其它外文論文,艇提供英文,由中外同行為翻譯。文學上善詩書畫,為同暉學社理事,有《耕餘詩詞》《耕餘書畫》等。 2010年3月24日,中國土木工程專家丁大鈞逝世[2]

個人履歷

丁大鈞畢業於安徽大學。曾是紐約科學院會員。現仍擔任美高層建築與都市居住小區理事會第26專業委員會主席等職。兼職於國內外近20個學術組織。

1993年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退休。

1981年被國務院首批批准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體試驗及10批共連續23年長期荷載試驗,時間最長6年,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提出的受彎構件剛度裂縫計算被1974年國家設計規範(TJ10-74)採納;合作研究用鋼筋砼井管代替鑄鐵井管,打井深度達830m,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特多;改進砌體局部受壓圍箍理論,提出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橫配筋砌體三向受壓理論,創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而提高強度新理論並提出新盤旋鋼筋,節約鋼材一半以上;研究結構機理創"有限基本構件法"(FFMM)計算板殼等結構;提出多種簡化計算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考慮壓拉和預應力影響受剪新計算;1967年和1983年在國際上分別首次提出偏心受壓構件側移連續公式和沿保護層裂縫寬度計算;指導研究生完成高層建築抗震自控體系和其它減震研究,3項經限實用;主持4次國際會議,訪問26國和2個地區,被邀擔任10餘國國際會議顧問和學委會委員30次以上;在國外31所大學、4所國家研究院等講課40次,國內30多所大學及多個學會和設計院講課,共計100次近2000小時。出版教材、參考書和專著38本,及一本詩集。在40多種刊物上發表中文論文280多篇;在國際會議論文集中發表英文論文總報告和邀請報告60篇,發表10語種外文論文94篇刊在20國36種國際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種國際權威刊物上。[3]

出版教材

其中獨力編著的《現代混凝土結構學》一書即達160餘萬字

(丁和所指導的研究生研究成果占1/4),《磚石結構》教材印數達29萬冊。在我國用自己語言編寫出版的第一本介紹蘇聯先進經驗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即為丁所編著,《磚石結構》亦是這樣;在我國出版的第一本《土木工程概論》教材(1989年至2003年已印至第3版)亦系丁編。中文著作中丁執筆的(主編為合作者修改的不計入)1100餘萬字,中文論文中丁執筆的(為作者修改的不計入)200餘萬字。合作外文,特別是近數年來發表的,丁署名均在最後,而中、英文俱丁執筆,合作者只提供圖片,甚至有一篇因作者人多,丁且未署名,這樣做是想將中青年同志推向國際交流第一線[4]

研究領域

丁教授在結構理論和工程實踐上多有建樹。

 

 對混凝土和砌體結構進行過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僅剛度裂縫試件即超過700個,10批長期荷載試驗從1965年12月起連續堅持23年,最長的一批持續6年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混凝土構件(包括5種截面的RC、PC、輕RC,纖維加強混凝土單向和雙向受彎,偏向受拉和受壓)剛度裂縫計算體系,包括預應力混凝土剛度計算,大部分為有關的我國國家規範和規程(TJ10-74)、(GBJ10-89)、(GB50010-2001)、(GBJ69-84)和(JGJ12-82)等所採用。合作開發並進行了大型試驗用鋼筋混凝土深井管代替鑄鐵管(1969),並提出用焊接接頭代替法蘭盤接頭大大加速了施工進度,並使成井率提高接近100%,建議加置浮力板,使可能打很深的井,深度達830m(原鑄鐵管只達270m),而耐久性大大提高,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金屬和資金特多。提出梁高較大時可將受力鋼筋沿梁高分布以代替構造上配置的"腰筋",減小梁腹裂縫的開展,鋼筋用量較集中配置時的受力鋼筋加構造"腰筋"有所減少,經合作進行足尺寸試驗(1973-1974),在吊車梁原標準圖配筋中採取了集中與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兩種方案。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受剪中考慮壓力和預應力有利影響及拉力不利影響,並考慮剪跨比影響的計算。1967年提出偏心受壓構件極限側移的連續公式,1983年提出沿混凝土保護層的裂縫寬度計算,二者在國際上均屬首次。1985年提出了預應力配筋的合理形式,建議將預應力筋位置適當提高而控制對邊拉應力不超過(1.2~1.3)混凝土抗拉強度,對邊即不致裂縫,這較在對邊配置預應力鋼筋簡化了構造,而對邊不裂縫也保證了使用質量,配筋尚可減少約10%。指出規範GBJ10-89在剪扭計算中將根據試驗得出的1/4圓計算模式簡化為三折線模式求得混凝土受扭承載力降低係數βt而出現超過上下限而不得不取用上下限,建議即按1/4圓不作簡化得出帶根號的公式,並不複雜而上下限自動滿足,等等。根據試驗結果,改進砌體局部受壓的圍箍理論為圍箍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由於三向受壓提高橫配筋砌體強度,創立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因而提高砌體強度的新理論。在結構理論和工程實踐上多有建樹。指出現行《砌體結構設計規範》中牆梁計算在梁牆交界處變形不連續問題及其它(今國家新的砌體結構設計規範組擬考慮這一問題,故將已發表文章轉載刊於《建築砌塊與砌塊建築》No.1, 2007, pp.4-5)。提出國內外規程和規範中高層建築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疊板"法理論上的錯誤,提出"組合深梁"法,配筋合理,一般可節約鋼筋20%以上;"反盆式"沉降方案(後改"調平"沉降方案並列有工程實例)從理論上解決箱基漏水問題。

獲獎表彰

獲國家級(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第4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和省部級2-3等科技獎10多次。 主持4次國際會議,被邀擔任在英、德、波蘭等16國召開的國際會議顧問和學委會委員30次以上。在國內40多個大中城市40所大學(含港、澳、台12所)、多個學會、設計研究院等講課100多次,累計2000小時(往往上下午連續1~4天)。訪問29國,在33所大學、4所國家研究院、8學會和2大建設公司講課45次。

文化愛好

丁幼年即愛好書畫和舊詩詞,並開始習作。束髮後讀包世臣書法理論著作,深受其影響,認為必需學篆以知其源,學隸以博其趣,而後臨摹爨龍顏碑和龍門20種,繼之以瘞鶴銘帖,斯為基本功,然後或顏或柳,乃至創個人風格或流派。始臨摹石鼓文和李斯小篆,並以碗水置腕上練腕力,遵循學習。但解放前為噉飯計,擬學工程,無暇多練,根基甚薄。嘗以簡化字作篆書。愛學習傳統中國畫。初用鉛筆,改革開放後對外交流,始以墨畫作禮品贈外國朋友,初將上款譯成中文,因各國發音不同,難免失誤。80年代中期後,逕在中國畫上用毛筆書寫外文;題詩皆英譯相贈,效果頗好。波蘭波茲南工業大學校史陳列室內存有一幅丁作山水畫,丹麥技術大學結構工程系畫廊中懸有一幀用丁蘭石圖製成的金屬畫。字畫印於多種書畫集。曾出版24頁《耕余書畫》和16頁《父女學藝》冊頁。出版《耕余詩詞》,含舊詩詞370餘首和國畫10餘幅,獲香港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屆龍文化金獎二等獎;又出版《惜分陰》、續集和再續集,共含詩詞逾1000首,其中《桂枝香·金陵懷古》數首獲四川難得書畫院第三屆"難得杯"詩詞特等獎。另出版《耕余書畫》、《文史知識講義》。10多次用詩代科技論文摘要刊出。獲中國文聯、人民畫報社主辦的2000年世界華人藝術展(在紐約、舊金山)書法獎並被授予"世界華人藝術人才"稱號;又書法曾沿2000年世界足球賽路線在漢城、東京、聖保羅展覽,獲銀獎。曾獲中國金陵印社主辦的建黨80周年《海內外》書畫大展賽書畫金獎。傳略刊印於中文名人錄、詩人及美術家等辭典30種以上,另在英、美、印度和香港刊印的英文傳略6種。

孝順體貼的兒女是最大的財富

丁先生多年過着簡樸的生活,老人家一直活在自己追求的精神世界裡,享受奮鬥貢獻事業,覺得很富足,是這輩子最大的財富。先生夫婦的子女個個都很懂事,他們讀書的時代,所有的家長會都由母親參加,對此孩子們毫無怨言,他們都是三好學生,每學期捧回獎狀,是讓雙親最欣慰的事情。先生雖然工作很忙,特意抽空拍照祝賀作為褒獎。母親把家裡有營養的食物,留點給父親吃,孩子們善解人意地配合着母親。那時候,范勤每天都給先生煮一個雞蛋或者鹹鴨蛋,保證身體需要的基本營養。有一天,范勤煎了個荷包蛋,正好在高淳插隊的二女兒丁惠珍回來探親,父親心疼女兒,就把雞蛋讓給她,女兒疼惜父親又把雞蛋夾還。彼此推讓幾番以後,先生髮火了扔掉雞蛋,一家人都流淚了。 從2007年到2010年,丁先生重病期間,6個孩子輪流去醫院或家中照顧陪護父親,從來沒有間斷過。大兒子丁耀林雖然遠在馬鞍山,但是也每兩周一次搭長途車趕來南京,雷打不動。每到秋冬季節的星期六,不論多忙,二兒子丁耀平都會回家幫父親洗澡。每次給父親洗完澡,年近六旬的兒子都會累得筋疲力盡,但是看到沐浴後父親神清氣爽的樣子,他覺得再累也值得。 為了方便學術交流,學校很早就給丁先生安裝了住宅電話。丁老從來不許家人用這部電話。有一次,丁小禾有急事要找母親,就只好撥了家裡的電話。先生接到電話,女兒怕他掛機忙說:「您好!我是您外孫航航的老師,有事要找他外婆,麻煩請接電話」。先生信以為真,趕快招呼老伴接電話別誤事。 看到父親整天忙於工作,孩子們總想給老人找點樂子,放鬆一下。有一天,他們給范勤老人戴上假髮和墨鏡,讓她站在門外假裝賓客敲門。先生過來開門,竟然完全沒有認出老伴。范勤說:「你好!」,先生連聲回應請進讓坐,直到孩子們都笑彎了腰,先生才意識到老伴和孩子們「捉弄」了他。 現在,丁大鈞先生不在了,兒女們把原先對父親的那份孝順延續到母親身上,加倍地呵護着母親,范勤老人的晚年生活安逸祥和[5]

訃告

我國著名土木工程專家、教育家、東南大學土木學院教授丁大鈞,因患癌症醫治無效,於2010年3月24日逝世,享年88歲。

視頻

土木工程概論丁大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