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不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塵不染 |
yī chén bù rǎn |
近義詞 :六根清淨 一清二白 一乾二淨 近義詞 :一塵不到 潔身自好 不染纖塵 近義詞 :六塵不染 冰清玉潔 明哲保身 反義詞 :野心勃勃 貪得無厭 糖衣炮彈 反義詞 :慾壑難填 污七八糟 雁過拔毛 出 處 :《法苑珠林》 體 裁 :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
一塵不染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chén bù rǎn,意思是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淨。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乾淨。 出自唐代釋·道世編撰《法苑珠林》。
原文
《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1]
典故
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的上首弟子神秀,少年時為儒生,遊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於弘忍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遂擢升其為上首弟子。
弘忍大師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它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髮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
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跡,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視頻
一語驚四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