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勺·吞夢胸襟納九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勺·吞夢胸襟納九江》是南宋詩人、教育家陳文蔚的作品之一。

陳文蔚是我國南宋時期江西上饒地區的詩人、教育家,他在宋代詩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影響了不少後人。由於詩人大部分時間隱居山林,仕途無功,詩人以自己的文學成就,贏得眾多唱和詩友,拓寬了文學視野。其詩歌分為酬贈送別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三大類。這三類在陳文蔚詩歌內容中占了主要的部分,陳文蔚詩歌語言平淡自然,風格呈現清新明麗之風。

一勺·吞夢胸襟納九江

作者簡介

陳文蔚(一一五四年~一二四七年)(生年據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餘九十兒七十」推定),字才卿,學者稱克齋先生,上饒(今屬江西)人。曾舉進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從朱熹學。後聚徒講學,與徐昭然等創為豫章學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以上所著《尚書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傳記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據)。有《克齋集》十七卷[1](其中詩四卷)。事見本集明刻本附張時雨《陳克齋先生記述》,明嘉靖《廣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學案》卷六九有傳。陳文蔚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張時雨崇禎十七年刻本(簡稱張本)。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陳文蔚理學思想

陳文蔚作為朱熹晚年時期最為器重的學生,繼承了朱熹[2]的修身思想,並加以發展。

陳文蔚更重視實踐,強調以躬行實踐為本。注重讀書窮理思想,反對空談心性之學。

在理氣論方面,陳文蔚認為太極為理,是形而上者;陰陽為氣,是形而下者,並強調理與氣不離不雜。在心性論方面,他主張心統性情、人心道心為一心;天命之性純粹至善,氣質之性則有偏全。在境界論方面,他重視中庸之道與曾點氣象並強調在人倫日用中的道德踐履。在工夫論方面,他以主敬涵養為核心,並繼承了程朱辟異端弘聖道的傳統。

視頻

一勺·吞夢胸襟納九江 相關視頻

四庫全書093 flv
《南宋》第三集:詩詞流域4宋詞高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