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Q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Q正傳》
 

作品名稱 :阿Q正傳

創作年代 :1921年底

作品出處 :《吶喊》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說

作 者: 魯迅

字 數: 21000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內容簡介

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1]

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欲望,儘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着「我和你睏覺」,被秀才的大竹槓打了一頓,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里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

得知革命党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里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直到作為搶劫嫌疑犯而被捕,被當做替死鬼被殺,還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後的精神勝利法。小說揭示了貧苦農民的落後和愚昧,表達了作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觀點。

主題新解

關於《阿Q正傳》的主題,美籍學者林毓生先生認為是「觀察中國人的陰暗和悲歡的一面」(見《中國意識危機》),國內大多數人認為它暴露了國民的劣根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筆者認為它的主題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之外,還表現了魯迅先生在當時對革命的認識,即革命對個人而言,要解決社會地位、婚姻、生計問題;對社會而言,要解決政權問題。

魯迅先生認為革命對個人而言應解決社會地位、婚姻、生計問題是通過塑造阿Q這個形象來表現的;認為革命對社會而言應解決政權問題是通過地保這個形象來表現的。這二者還通過作者別具匠心的結構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阿Q的經歷分為革命前和革命後兩個部分。革命前的阿Q社會地位極低:沒有任何屬於他的生產資料,一頂氈帽,一件夾襖,一件布衫,一床棉被,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這些便是他的全部家當;趙太爺不准他姓趙,「未莊的人們之於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從來沒有留心他的『行狀』的」,還動輒「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他雖然得意了幾年,「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但這是沾了挨趙太爺嘴巴的光,這是何等卑微的地位。

阿Q不獨沒有地位,也沒有戀愛的權利。他向吳媽求愛,其結果是被趙秀才打了一頓大竹槓,被趙府詐去工錢和布衫,為了向趙府賠『罪』,他的全部財產只剩下一條萬萬不可脫的褲子了。作者有意將阿Q向吳媽求愛安排在趙太爺準備討小的時候,其用意就更明顯了。豈止如此,阿Q是連生計也無法保證的,儘管他「真能做」。戀愛悲劇後的阿Q,再也沒有人請他幹活了,餓得無法,到尼姑庵去盜了幾個蘿蔔後就到城裡去謀生去了。他雖然因作了小偷中興了短暫的一段時間,但很快走向末路,連裝錢的褡連都給了趙白眼。正在阿Q無路可走時,革命了,阿Q的社會地位空前高漲,「喜歡誰就是誰,想要什麼就是什麼」,「未莊人都用了驚懼的眼光對他看」,不可一世的趙太爺迎着怯怯的低聲叫他「老Q」。趙白眼誠惶誠恐地叫他「Q哥」。連管土谷祠的老頭兒也對他意外的和氣。阿Q的社會地位高了,於婚姻也就有了幻想:趙司晨的妹子,鄒七嫂的女兒,假洋鬼子的老婆,趙秀才的老婆固然不在話下,連先前情有所鐘的吳媽也顯出腳太大的弊端了。於生活也有了幻想,要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錢家或趙家的桌椅。還得了實際的好處:一碗茶,兩個餅,一支點過的四兩燭。

魯迅先生將這兩部分對應寫,形象地說明革命應解決人的社會地位、婚姻、生計問題。可惜辛亥革命只讓阿Q的地位提高了短暫的一天,婚姻問題僅是幻覺,第二天「依然肚子餓」,而且阿Q還為他的幻想的好處送了命,這就是魯迅先生對辛亥革命深感失望乃至絕望的地方。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這是滿足他的社會地位、滿足他的婚姻的武器。在社會生活中不能獲得尊重,便只好「自尊」,「先前比你闊多了」,「比趙秀才還長三輩」,「兒子打老子」,這種「自尊」既解脫他的痛苦,又給他帶來新的痛苦,便只好走向它的反面「自輕自賤」了,或打自己的耳光,以仿佛打了別個一樣來尋求解脫。在遭到了很為他瞧不起的王胡、假洋鬼子的痛打,感到遭受了平生從未有過的屈辱時,便找氣力小的小尼姑出氣。在遭到戀愛悲劇後,阿Q已麻木到只好以忘卻來解脫的地步。到了連生計問題也無法解決時,「精神」也就蕩然無存,只好為了生存而耍無賴和鋌而走險。革命後的短暫的時間裡,他為爭取社會地位、婚姻,生計問題的願望得到了精神的和很少一點實際的滿足。如果革命真的提供了這種機會,這些便再也不是「精神的勝利」而是實際的勝利了。可惜辛亥革命並沒有為他提供這種機會,所以阿Q不久又回到了先前用精神勝利法進行反抗的地步。魯迅先生在這裡雖然暴露了「國民的劣根性」,但也向我們暗示:個人的反抗是無力的,用「精神勝利法」來麻醉自己是可悲的,只有革命才能真正解決人的社會地位、婚姻、生計問題,辛亥革命沒有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阿Q依然是原來的阿Q。

魯迅先生雖然當時對革命的對象、前途、任務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認為他主張革命應該把中國人變成人,即滿足人的最低層次的物質需要(生理需要)和精神的起碼需要(尊敬需要)是大抵不會錯的。因為魯迅先生向來認為中國缺乏真正的人,曾尖銳地指出,「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屢見不鮮的」。也因為如此,魯迅描寫的阿Q在革命前為爭生理需要和尊敬需要所付出的代價就特別大。革命後的阿Q要通過將圓圈畫圓以獲得別人的尊重就特別令人感到沉重。 [2]

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有革命應解決個人什麼問題的思考,自然也有革命對社會而言應解決政權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便通過「地保」這個形象體現了出來。「地保」是當時農村最基層政權的負責者,是對民眾最直接的壓迫者、統治者。魯迅先生對他沒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以及生平事跡的介紹,有意用職位名代人名,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即不是將他作為「人」來刻劃,而是將他作為「政權」的象徵來刻劃。正因為這個緣故,作品中的「地保」不是像人一樣地運動,而是像機器一樣維護地主利益和欺詐普通百姓。當阿Q說自己是「趙太爺的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時,他就立即報告了趙太爺,害得阿Q挨了一個嘴巴,他又趁機詐去阿Q二百文錢。阿Q「戀愛悲劇」後,地保幫趙府詐去阿Q的工錢和布衫,命阿Q向趙府賠罪,並約法五章,他自己詐去阿Q四百文錢。阿Q被疑為小偷時,他詐去一張門幕。可見阿Q要解決地位、婚姻、生計問題,就必須要打倒「地保」,也就是說必須推翻封建政權。可是辛亥革命後「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舉人老爺成了幫辦民政,帶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總」,正因為政權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所以辛亥革命不可避免地失敗了,一切依舊,想革命的阿Q遭槍斃,縣城裡僅革掉一根辮子,而未莊連辮子都沒革掉。這也正是魯迅先生因此感到失望乃至絕望的地方。

魯迅先生認為革命對社會而言應解決政權問題的思想既是由來已久的,又是一貫的,早在日本留學時,他就認識到,為了使國家新生,必須推翻清政府。在《范愛農》里,痛心地寫到范愛農被己做了孔教會會長的校長去掉飯碗而走向死地。在《燈下漫筆》里更是明確宣稱「毀壞這廚房,推翻這宴席」,因此,我們認為魯迅在《阿Q正傳》里體現革命應解決政權問題的思想絕不是偶然的。

一部優秀作品,必然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的結合。《阿Q正傳》所表現的對革命的認識也必然會在結構上體現出來。下面以每節的第一字表示該節,先擬出它的結構示意圖。    從上面的結構示意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作者為了表現他對革命的認識,在結構上是經過苦心經營的。過去有人認為《阿Q正傳》的結構有缺陷,顯得相當一般,這是沒有體會到《阿Q正傳》的深一層主旨的緣故,作者寫革命前的事是為寫革命後服務的。革命前就社會而言出現了政權問題,就個人而言出現了社會地位問題、婚姻問題和生計問題,希望在革命中得到解決。這些問題在革命後的一個短暫時間內有解決的跡象,這在《革命》一章寫得很形象。可是,不久,一切依然如故,這表現在《不准革命》一章。不僅如此,而且想革命的阿Q還遭殺了頭。這就是《大團圓》,這是特別令魯迅先生失望的。

《阿Q正傳》革命前的內容與革命後的內容完全對應,革命出現的問題在革命後略有轉機接着又依然如故。地保出現三次,分別出現在阿Q為社會地位、婚姻、生計問題而努力的時候,給阿Q以毀滅性的打擊,這些絕不是巧合,而是為表達主題的需要精心設計的結果。

引申含義

阿Q精神

「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出自《阿Q正傳》。[3]

它的主要特點: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東西,也是特有的東西。

自然阿Q性格還是如一般實際存在的人物一樣相當複雜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為典型,則是精神勝利法通過種種條件的突出而具體的表現。

自尊自負與自輕固然是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的表現條件,他的排斥異端與「投降」革命也是精神勝利法的一個相關因素,至於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裡暗暗咒罵」的腹誹政策,更是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要的現象了。

現代阿Q精神

現代阿Q精神網絡流行詞,是指混着平淡寡味的日子,過着得過且過的生活。明明內心早就覺得人生索然無味,卻會對一件件小事感到開心、感動,憑着內心的那一絲絲波瀾就敢盲目地覺着活着還成。

作品評價

《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諷刺是理智的文學的一支,是古典的寫實作品。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的是負的。然而這憎並不變成厭世,負的也不儘是破壞。——中國作家周作人

在結構上,魯迅的《阿Q正傳》通過精確描寫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這一人物形象,使得魯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現出來。這種雙重性賦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蘊。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阿Q正傳》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未莊」的國情並無根本改觀,「阿Q精神」仍然到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視頻

阿Q正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