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狗的駁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狗的駁詰》

來自作品人物網的圖片

《gǒu de bó jié 》


作品名稱 :《狗的駁詰》[1]

作者 :魯迅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詩

創作年代 :1925年4月23日


《狗的駁詰》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巧妙地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從而對那些勢力的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簡介

魯迅《狗的駁詰》寫於1925年4月23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5月4日 《語絲》雜誌第25期。它是與前一篇《死火》寫於同一天裡,並在同一期刊物上一起發表的。

作品原文

狗的駁詰

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條狗在背後叫起來了。

我傲慢地回顧,叱咤說:

"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還接着說,"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麼!?"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

"我慚愧: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們再談談……"他在後面大聲挽留。

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2] 

詞語注釋

⑴駁詰(jié):反駁責問。

⑵隘(ài )巷:小巷、陋巷。出自《詩·大雅·生民》。

⑶叱咤:發怒的聲音,這裡是說大聲呵責。

⑷銅和銀:這裡指錢幣。中國舊時曾通用銅幣和銀幣。 [3] 

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從目睹辛亥革命的戰敗,到同「正人君子」們的鬥爭,他認清了那些依附於帝國主義、軍閥勢力的文人政客們的本質。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號,頂着「君子」、「學者」的頭銜,依仗權勢,反對進步文化活動。他們見強權者和富人就溫媚順服;見窮人和被壓迫者則兇殘畢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語絲》周刊第5期上刊載了張定璜翻譯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特萊爾的詩散文《狗和罐子》(今譯《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與狗的對話,以不懂香和臭的狗來象徵「大多數讀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會逐臭之醜惡之風。作者魯迅受了這篇詩散文的啟發,於4月23日寫下此文,此文最初發表於1925年5月4日《語絲》周刊第25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詩,全文僅有160餘字,卻筆鋒銳利,辛辣有力。作者魯迅通過夢中一段離奇荒誕的經歷,即「我」和狗的對話,描寫狗對人的反駁,鞭撻了社會上那些比狗更勢利的小人。在夢中,當「我」說狗見了闊人就搖尾乞憐,見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罵狗「勢利」之時,狗立即反駁說:「愧不如人呢。」因為,「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而在世間上,人能區別銅和銀的貴賤,布和綢的好壞,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於根據不同對象採取不同的態度。這些伎倆,狗都遠遠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勢利。狗的有力反駁,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夢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諂上欺下,追名逐利,蠅營狗苟的人和事,在社會生活中比比皆是。對這類醜惡的社會現象,作者魯迅是十分憎惡的。尤其那些帝國主義的走狗、官僚政客、幫凶文人,作者魯迅斥之為癩皮狗、叭兒狗,甚至連狗都不如的東西。此文採用荒誕手法,把人與狗的對話這種看似悖理、不合邏輯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現,達到對這幫人不如狗的勢利傢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與《死火》比較起來,這篇《狗的駁詰》,無論在構思的規模,意象的創造性,還是在作者傳達的隱藏度等方面,都簡單明白多了。整個作品讀起來,像一篇寓言故事。

解讀

文章從「我」在「隘巷」中與狗遭遇,並斥責狗的「勢利」入筆,接着就進入主題,寫狗的駁詰。

這條狗未曾開口,先「嘻嘻」一笑。它對「人」的嘲弄、譏刺都在這「嘻嘻」的笑聲中,十分傳神地表露了出來。狗的駁詰極有層次。它先下論斷,後擺論據。論斷鮮明,論據充分,具有毋庸置疑的說服力。「不敢,愧不如人呢。」這是狗在受到「我」的指斥之後的反唇相譏,亦即是它所下的論斷。意思是說自己在勢利這一方面遠不如人,實在慚愧。「不敢」二字,透露出對「人」的挖苦、嘲諷之意。旋即,狗便擺出一系列的論據,其勢有如疾風驟雨,猛烈地向「我」襲來……狗誠然是勢利的動物。但是,正如狗所表白的那樣,它還不會根據銅與銀,布與綢,官與民,主與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恰恰倒是社會上的某些「人」,在擁有萬貫的財主,身居高位的顯貴,奴僕成群的豪紳面前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猶如一條獻媚取寵的叭兒狗。而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無權無勢的小民百姓前則又張牙舞爪,不可一世;其魚肉人民的心毒手狠的程度,比起他們的主子來,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可見,狗的「愧不如人」的論斷,是富有說服力的。

「我逃走了」,表明了「我」對狗的駁詰無力還擊。「且慢!我們再談談」,洋溢着狗的勝利的喜悅。這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十分形象地肯定了狗的駁詰,表明了作者的鮮明傾向。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常指斥狗是勢利的動物。本文巧妙地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從而對那些為反動階級所豢養的走狗文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吉明學《讀〈狗的駁詰〉》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