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王維(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1]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唐人別詩,此為絕唱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經典送別詩:

臨別時,王維瞧了瞧客捨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別後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範。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

明朝人評論這首詩說,「唐人別詩,此為絕唱」。[2]

譯文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溼了輕塵,

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乾一杯餞別酒吧,

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註釋

①渭城曲:另題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

②渭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浥(yì):潤溼。

③客舍:旅館。柳色:柳樹象徵離別。

④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爲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3]

賞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且註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4]

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另有一題爲《陽關三疊》,是因爲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認爲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居易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爲「第四聲」。

由於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在唐代便被譜成了《陽關三疊》,後來又被編入樂府,成爲餞別的曲子。

創作背景

這首《渭城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的社會,各種民族衝突加劇,唐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5]

據《資治通鑑》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載:「徵河西、安西兵赴行。」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

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兵力大量外調,而此詩約作於作者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

當王維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也考慮到了戰爭將對他們未來所產生的影響。

漫漫黃沙下的陽關

從古到今,到陽關的路都是一樣的寂寞荒涼。這個著名的關隘,位於如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每年吸引很多人去尋訪漢唐時光。[6]

當然,歷史的痕跡已經很少了,但大漠荒沙還能感受到。僅有的歷史遺跡,是一座漢代的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7]

最晚在清代雍正年間,這座殘存的烽火台便被遷居到此的移民稱為「墩墩兒」,山因此才被叫做「墩墩山」。

1944年,著名考古學家向達到陽關訪古,將這座烽火台形容為「陽關眼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