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福克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寓言》福克納 |
《寓言》福克納
《寓言》(英語:A Fable)是威廉·福克納於1954年寫的一部反戰小說,是福克納晚年的一部重要長篇小說,它的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書中的主人公為了爭取和平而被殺害,但又像基督那樣「復活」,他的精神仍在指引人們前進。
《寓言》顛覆了福克納以往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獎小說獎的同時,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作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意識流文學 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 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獲獎原因為「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49年,「因爲他對當代美國小說所做的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在西方文壇上被看作「現代的經典作家」。他的重要作品有《喧譁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斯諾普斯三部曲》(1940-1959)等。[1]
1962年7月6日,逝世。[2]
內容
故事發生在一戰後期1918年的凡爾登,時間跨度為一個星期。法軍一個團發動兵變,公然違抗進攻德軍的命令,同一時間,德軍士兵也停止了進攻,喧囂了四年的戰場暫時歸於平靜。法、英、美三國聯軍統帥大為震驚,他們容不得這種平靜,下令將該團3000名士兵押往盟軍總部所在地,判處他們死刑……
法軍的一個班長鼓動全團的士兵抗命了停止對德軍的攻擊,然而其中一名士兵被收買,導致班長舉起追隨者被捕。班長在百般引誘之下仍不改初衷,最終在耶穌受難日那天被處決,可是次日,他的屍體不翼而飛。部隊把一具別人的屍體埋在他的墓中,墓地上不斷有人來悼念。[3]
誠如福克納所說:「如果耶穌在1914—1915年再度降臨的話,他就會再一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福克納借耶穌受難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對人性與戰爭的深沉思考。
評論
半個多世紀了,評論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時至今日,汗牛充棟的研究資料表明:
1. 這是福克納晚年的偉大作品,是他踐行諾獎感言「從人類的精神原材料中創造的一些前所未有的東西」,是他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2. 這是一部超越當時時代意識和精神境界的作品,與《尤利西斯》一樣,經過時光的磨礪才展露光華,眼人眼目。
3. 這還是一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內涵無限深遠的思想巨著,無數文學經典闡釋不休的戰爭與和平、生與死、短暫與永恆、平凡與偉大、人性與神性、自由與桎梏、精神與肉體等等主題,均有頗具深度、廣度和烈度的體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