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藥大辭典》:長杆蘭

《中藥大辭典》:長杆蘭

目錄

基本信息

拼音;Chánɡ Gǎn Lán

別名;竹蘭(《廣州植物志》),石玉、胡連、草姜(《廣西藥植名錄》),大葉寮刁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文哈海(傣名)。

出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蘭科植物竹葉蘭的全草或根莖。全年可采。鮮用或切碎曬乾用。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1.5米。葉互生,闊線形,堅挺,長10~18厘米,寬2~3厘米,無葉柄,葉鞘抱莖。總狀花序頂生,長2.5~8厘米,不分枝;苞片小,凹陷;花白色或粉紅色;萼長2.5厘米或過之;花瓣卵狀矩圓形,唇瓣稍長,頂端闊3裂。蒴果長橢圓形,長5厘米,直徑3厘米,成熟時開裂。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野生於濕潤的草叢中或溪澗旁。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雲南思茅中草藥選》:"苦,平。"

功能主治①《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祛風濕,消炎,利尿。治風濕性腰腿廟,胃痛,尿路感染,腳氣水腫,食物中毒。"

②《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散瘀,利水。治痧氣,積熱,浮腫,腹痛,疳積,黃疸,肺結核,精神病,風濕骨痛,刀傷出血,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長杆蘭

基本信息

拼音;Chánɡ Gǎn Lán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Arundina

別名;大葉寮刁竹、草姜、山荸薺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竹葉蘭的全草和根狀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undina graminifolia(D.Don)Hochr.[Bletia graminifolia D.Don;Arundina chinensis B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

竹葉蘭,陸生植物,高30-100cm。根莖稍膨大,稍木質化。莖直立,圓柱形。葉互生,禾葉狀,質堅韌;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8-15mm,先端漸尖,基部呈鞘狀抱莖,近基部具關節;葉脈在兩面均凸起。總狀花序頂生,長2.5-10cm,具2-12朵花;花苞片鱗片狀,長約5mm,凹陷,先端漸尖或急尖;花大,直徑約5cm,粉紅色;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3.2cm,寬約1cm,分離,先端漸尖或急尖,中萼片稍寬;花瓣卵狀長圓形,長約3.5cm,寬1.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唇瓣長約4cm,先端3裂,中裂片較大,有缺刻,唇盤上具3-5條褶片,基部無距之;合蕊柱細長,稍弓彎,兩側有狹翅;花粉塊8,粘成2群,有花粉塊柄。蒺果長約4cm。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m的山坡林緣草叢中或茅草山、河邊雜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花和莖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谷甾醇(sitosterol)。

性味苦;微寒

歸經肝;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主熱淋;黃疸;水腫;腳氣浮腫;疝氣腹痛;風濕痹痛;毒蛇咬傷;瘡癰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1.《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祛風濕,消炎,利尿。治風濕性腰腿痛,胃痛,尿路感染,腳氣水腫,食物中毒。

2.《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散瘀,利水。治痧氣,積熱,浮腫,腹痛,疳積,黃疸,肺結核,精神病,風濕骨痛,刀傷出血,蛇傷。

摘錄《中華本草》[1]

參考文獻

  1. 長杆蘭, 醫學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