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市的暫居者」(李至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市的暫居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城市的暫居者》中國當代作家李至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城市的暫居者

2003年大一在讀,前路迷茫,發表了處女作即新詩《關於未來》,後與彭旭敏同學創辦民刊《彼岸詩刊》,以詩會友,收到了來自各地的投稿以及贈送的詩刊詩報、詩集文集,其中就有上海詩人陳忠村的詩集《城市的暫居者》。

「城市的暫居者」,因正合我意,這句話我一直特別喜歡,寫過一首同名新詩。還特別喜歡的一些句子,有福建詩人、作家馬蒂爾的「人生留下文字和情義足矣」;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西塞羅的「有節制的生活」;同為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塞涅卡的「沒有比人生更難的藝術,因為任何藝術和學問處處都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老師」「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他要駛向何方,那麼任何風都是逆風」「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等等。

我是個鄉土情結頗重的人,一直視自己為「城市的暫居者」,且已歷久彌堅,無法淡化。記得2007年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參加工作、謀生於幾千公里外的湖北省十堰市,我總不能「把他鄉當故鄉」,心裡總念念不忘那片海,那撲面而來的椰風海韻,那四季如常的藍天白雲,總念念不忘有朝一日回到「溫暖的家鄉」——2010年初,我終於得以如願以償!

如果說,或是因為我的種種生活習慣難於適應居住、生活在遙遠的他鄉,才讓我有如此強烈的「回歸故里」的念頭和心愿,那麼這幾年來,雖然我工作、生活在「籍貫地」,離農村老家只有幾十公里距離的山城,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小暖窩,可我的心,竟有時還覺得是「漂浮着」的,竟有時會不由地想「家」——其實想的,是「老家」,就是生我養我的那方水土。因為這裡有我的爹、我的娘,有我的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有我熟悉的事事物物,所以才會讓我如此這般念念不忘、魂牽夢繞。

或者,更確切地說,因為這裡有我的根、我的魂——這不,不僅僅是我,農村老家一帶的「外出人員」人人都想回來蓋起自己的住宅,家家戶戶住宅大廳里的「八仙桌」上都要供奉着祖先牌位,牆壁上懸掛着先祖的遺像,逢年過節大家都要備好酒菜拜公祭祖——有人可能會將其視為守舊落後、封建迷信,但在我看來,這是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要不,古人為何嘆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人為何感慨「人是漂泊的船兒,家是溫暖的港灣」,提倡「常回家看看」——要不,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說的「落葉歸根」,這根、這魂,你要將它們安放在哪裡?

傑克·倫敦說過,「我的創作天堂,就是描寫我腳下巴掌大的這塊土地。」重陽節逢兄長亦歸,與其小飲,不勝酒力,夜半酒醒,獨坐廳庭,涼風陣陣,文思噴涌,胡寫一通。友說,「你現在的詩文已由感性隨記變為理性感記」;兄長說,「你現在隨手拈來成文章」;能文能武的候鳥鄰居韓叔叔(河南安陽人)引用巴金先生的話說,「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我說,「我崇敬郁達夫先生,現在只鍾情於'自敘傳』、非虛構性寫作,並非在搬弄文墨。」[1]

作者簡介

李至遠,本名李宗世,從事法律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