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個力」:現實社會必備的職業素養(李津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個力」:現實社會必備的職業素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十個力」:現實社會必備的職業素養》中國當代作家李津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十個力」:現實社會必備的職業素養

以往我們在界定人才規格或素養時,曾經有過種種概括性的表述。歸納一下大概有「德智體全面發展」「四有人才」「素質全面、技藝精湛」「能力本位、一專多能」「複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等等等等。

漸漸地,人們發現在人才培養成長中,「立德樹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很重要,進而提出「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的原則,其實做人做事是相輔相成的,即分不出先後,又不能顧此失彼,否則就會培養成大道理一籮筐又胸無點墨的「空殼人」,抑或培養出「有才無德」的「准廢品」。

於是乎,大家殊途同歸到了「職業素養」上。一個時期以來,對「職業素養」的拆分見仁見智,卻都取得了一些積極效應。

2011年,筆者參與編寫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用教材《素質教育讀本》,把思想政治素質、職業技能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心理素質和職業能力素質界定為「職場必備的5大職業素質」。這一類的教材和讀本百花齊放,均是力求細分理念下的高度概括,以期在教育中具有可操作性。

2015年,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一書,鮮明地提出進入21世紀,不僅經濟的發展與競爭以及日益加劇的全球性挑戰影響着教育,尤其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的出現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借用「21世紀技能合作夥伴」2009年度主席佩奇·約翰遜的話來說,《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的作者「特里林和菲德爾用可讀性很強、非常實用的措辭,論述了怎樣自始至終按照標準,將21世紀技能融入學校課堂。對於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和企業領導人、政府決策者來說,這本書是一件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伴侶。」

誠然,21世紀尤其是信息時代帶給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形成和保持我們自身的個性,以區別固有的傳統和周遭的世界,同時學會包容與吸納傳統和周遭世界帶給我們的個性與新知。互聯網世界,大數據時代,以慕課為代表的「五花八門的在線交流工具和環境提供了學習的社交手段、協作手段和群體手段,這些工具和環境如今隨手可得。鑑於因特網已經全球化,因此,學生如今可以學到全球範圍內的知識,與這個星球上的其他人建立聯繫並共同學習。」這就需要我們掌握21世紀的技能,如全球意識、環境素養、金融素養、健康素養以及公民素養。

「英國的考試系統是在100多年前惠靈頓公學成立時建立的。當時,學習是為了成為工人、職員或精英,因而最重要的是記憶力。」英國惠靈頓公學掌門人朱立安·托馬斯表示,當時的教育適合當時的系統,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個教育系統需要改變,因為教育的發展必須跟上社會的現實。

朱立安·托馬斯認為,我們必須識別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過去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例如,自來水管漏水了,應該如何修理?這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只要學會了這些,學生畢業時就能很好地應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為此,學生需要培養積極、慎思、獨立、個性和包容等5大特質。

2016年3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向社會發布,引發強烈反響。該文稿將學生的核心素養界定為9大素養,拆分為25個關鍵詞,即社會責任:誠信友善,合作擔當,法制信仰,生態意識;國家認同: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國際理解:全球視野,尊重差異;人文底蘊:人文積澱,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維,勇於探究;審美情趣:感悟鑑賞,創意表達;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於反思,數字學習;身心健康:珍愛生命,健全人格,適性發展;實踐創新:熱愛勞動,批判質疑,問題解決。

這豈止是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按照這個標準去完善自身。為此,筆者提出了當今現實社會必備職業素養的「十個力」——

1.技能力。技能是運用知識和經驗從事一定工作的能力,技能力則是技能水平的高低。換句話說,以往我們的教育教給學生太多的文化、專業知識,也進行了足夠多的技能訓練,可就是沒有形成勝任崗位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力。知識、技能點的散布,缺乏綜合運用的訓練,我們的教育必須重視技能力的培養。

2.責任力。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是一個人分內應該做好的事。責任力則是一個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懷的體現,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力的指標,體現在一個人的心態、態度、原則、作風、風格、習慣、思想。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有勇氣當責、有能力擔當」的人才。

3.品質力。品質屬於科學名詞,泛指物品的內在質量。引申到人的身上,則是指做人的品位。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品位的高低決定了品質的內涵,其指數就是品質力。也就是指人的言行﹑作風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我們培養的學生,首要的一點是訓練有素、彬彬有禮、素質全面,堪稱「不可多得、備受青睞」的人才。

4.創新力。創新一詞起源於拉丁語,有着3層含義,一是更新;二是創造新的東西;三是改變。創新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以及全面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創新力的高低,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才,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和衝破固有模式的能力。

5.學習力。學習就是通過閱讀、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力就是學習效果的衡量指標。當今社會,是一個拼思想的時代,要做有思想、勤思考、善思辨的智者,就必須有時不我待的求索意識,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還要有鍥而不捨的長期堅守,才能夠保證自己不被社會和歷史淘汰。

6.領悟力。領悟即領會曉悟的意思。清秦篤輝《平書·文藝下》載:「讀書作文,以領悟為上。無所領悟,雖十年八年歸於無益;有所領悟,雖一刻兩刻可以有功。」領悟力則是領悟的衡量指標。讀書作文、做事做人都要有一定的領悟力,其實也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用腦用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崗位的需求。

7.自覺力。自覺是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作為,其乃人類在自然進化中通過內外矛盾關係發展而來的基本屬性,是最基本人格,自覺力就是它的衡量指標。100年來,《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本書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其主人公羅文就是自動自發高自覺力的代表,我們就要多為社會培養羅文式的人才。

8.敬業力。敬業是一個道德的範疇,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不負責的態度。敬業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是把工作簡單地當成掙「薪水」,還是當做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前者往往滿足於對得起那有數的「工資」而斤斤計較,後者則以辛勤忙碌中不斷取得的成果為樂,是組織中最最需要的人才。

9.奉獻力。奉獻是對自己事業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奉獻力的大小,主要體現在是不是有着「主人翁」的意識,遇事是把它當成自己責無旁貸的分內事,還是當做與己無關的分外事。

10.跨界力。跨界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與審美方式的融合,跨界力則是跨界水平的衡量指標。我們的教育特別推崇培養「複合型」人才, 決定了現代化大生產的細化分工,要向着智能化個性定製發展轉型,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寬基礎的,其跨界力指標越高越好。[1]

作者簡介

李津軍,男,1960年7月生,山東臨邑人,大學專科畢業,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