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水通正陽」(趙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七十二水通正陽」》是中國當代作家趙陽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七十二水通正陽」
從壽縣古城到正陽關,走的是一條叫「牛尾崗堤」的公路。原來,牛尾崗堤的西邊是壽西湖,淮畔有名的行洪區;東邊是瓦埠湖,名氣也一點不比壽西湖小,淮河舉足輕重的蓄洪區。牛尾崗堤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樣,牛尾巴般橫亘其中,成為兩湖的分界線。這些年淮河通過治理,行洪區、蓄洪區很少啟用,湖區萬畝田疇麥浪翻滾,路兩邊是清一色的刺槐樹,槐葉碧綠,槐花正盛。車行路上,我們索性開着車窗,欣賞着沿途鄉村美景,呼吸着陣陣沁人馨香,不知不覺,就到了目的地。
正陽關正在牛尾崗堤南端與正南淮堤的連接處。站在高高的淮河大堤上,淮河就像一條飄擺在綠野中的銀練呈現在面前。由西向東,在這拐了一個90度的彎,與淠、潁兩河交匯在一起,然後向北,直達壽縣古城。拐彎的地方,波光粼粼,河面呈扇形收攏在一起,怪不得正陽關被稱為淮河上中游的「咽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由此得來。不到實地,任人千般解說,也難理解這句話的形象,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七十二水」呢!集流面積達到9萬多平方公里,當然不光淮、淠、潁來水的西邊和南邊。我們下車的地方叫「幸福涵」,節制着堤內肖嚴湖的水流外泄。肖嚴湖的北邊是瓦埠湖,南邊是梁家湖,東邊是安豐塘。這就是壽縣縣情,壽縣由「四湖一塘」組成,所以壽縣又被人稱為「水口袋」。正處春灌保水時節,幸福涵的閘門緊閉,關掩着湖裡一泓春水供農民栽秧灌溉。湖邊的柳樹密密匝匝,樹冠交織在一起,就像畫家筆下一團團的山水洇暈。時不時地,有一兩隻白鷺飛出飛進。樹下,散放着三三兩兩的水牛、黃牛,慢慢地移動着身子,低着頭吃草。幸福涵外面,也就是淮堤外坡,是廣袤的孟家湖湖面。說是湖面,也只有汛期才有水,平時長滿了葦荻,下不去人,成了各種鳥類棲息繁衍的天堂。
現在到正陽關走的多是旱路,時光倒流四十年,水路還是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那時候我的家在隱賢集,那是一個小鎮,跨淠河而建。「東隱賢,西隱賢,隱賢集街心能跑船。」記憶中,淠河中經常可見一艘穿行於蘆花中的小火輪,停靠在壩街的碼頭上:「到正陽關的走了!」這是當時家鄉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有一年,外出串聯造反的一個「紅衛兵」堂哥,趾高氣揚地帶回一個文靜洋氣的女青年,倆人自由戀愛結成「革命的婚姻」。聽大人議論,姑娘是正陽關中學的一名學生。看她的模樣和舉止,使我更堅定了正陽關是「大地方」的印象。不是大地方,為什麼這裡的小孩尿床,大人會說是「漂到正陽關了」?像堂哥那樣把正陽關的姑娘領回小地方的很少,而把當地姑娘領出去的更多。一男一女「對了眼」了,可兩家老人不同意,小年輕一急私奔了,人們就會說「去了正陽關」。耳熟能詳,我對正陽關充滿嚮往。
錢穆先生曾說,所謂農耕文明,往往誕生於河谷地帶或沖積平原。淮河、淠河和潁河,分別發端於桐柏山、大別山和伏牛山,浩浩蕩蕩曲曲彎彎奔流到此,孕生出肥沃富庶的淠東平原。公元前360年,魏國開鑿鴻溝運河工程,下游連潁入淮。此處所說的「潁」即正陽關。那時候起,作為楚國水陸交通主要樞紐,正陽關就已成為淠東平原上堪與壽春媲美的繁華都市。1957年壽縣城南邱家花園出土戰國中期鄂君啟節,上書銘文可使後人對正陽關歷史上無可取代的通衢地位窺斑見豹。其時,正陽關西達方城,南通居巢、長江,鄂君啟經商範圍北起河南,南至兩湖、江西,每年水路至少150條船,淮漢長江及湘資沅灃都留下其商隊的足跡。晉代伏滔在作《正淮論》時,也對壽陽、正陽關舟楫之利進行了詳細記載:「壽陽東連三吳之富,南引荊汝之利,北接梁宋……西援陳許。」
我曾在安豐塘工作過十年,把那裡當作第二故鄉。鑑於正陽關及安豐塘在歷史上的顯著地位,在安豐塘工作時我就想,「七十二水通正陽」,安豐塘的水是怎麼通到正陽關的呢?不會就是排到肖嚴湖再流進淮河那麼簡單吧?一查資料,了不得,敢情安豐塘下的灌溉大動脈壽豐乾渠,古時候稱大香渠。《晉書》卷26《食貨志》載:「帝因欲廣田積穀,為兼併之計,乃使鄧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地。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鄧艾「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三國魏芳始年間(公元240-246年),鄧艾屯田安豐塘畔,鑿大香門,開大香渠,引水直達壽春城壕,一方面擴大安豐塘的灌溉面積,做到「境內豐給」;另一方面增加漕運效益,「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三國志》卷28《鄧艾傳》)。」為減短運輸時間,降低漕運成本,鄧艾在大香渠中段一個今名「老龍窩」的地方,又開了一段直通正陽關船塘的河渠,也就是今天的正南分乾渠。除需運到壽春城的少許糧食,淠東平原絕大多數的屯田收穫,通過正陽關源源不斷運往南北運往用兵之地。安豐塘與正陽關因水聯姻,從那時就牢牢連接在一起。
安豐塘屬全國灌溉保證率最高的自流灌區,而灌區保證率最高的農田,也正是壽豐乾渠下這片土地。我一直耿耿於懷這套灌溉系統的巧妙與簡單,支渠、斗渠、農渠和毛渠,層次分明,網格化分布,不用人力和電力,上游閘門一拉,引水入田;下游閘門一拉,排澇到溝。省工省時,旱澇保收,種啥收啥。「嫁星星,嫁月亮,不如嫁到安豐塘。安豐塘,魚米鄉,大米乾飯鮮魚湯。」正陽關、古壽州人傑地靈、商販輻輳、市場繁榮,難道與安豐塘得天獨厚、風調雨順、物華天寶沒有關係?
說正陽關人傑地靈並非虛言,從正陽關人的舉止作派就能看出端倪。只要是正陽關街上的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主人早晨起床眼皮一睜,先要做的不是燒鍋吃飯,而是捅開爐子燒開水,泡上一壺好茶,慢條斯理喝上一氣。喝茶的當口,住在一起的鄰居常常竄到一起,互相誇讚一番對方的茶葉,說說國際國內的大事及方圓左右的傳聞逸事。頭壺茶喝完,續上水,然後才精神抖擻地下鋪板,打開店門做生意。正陽關街面上有不少鐵匠鋪,這與當年造船業興旺有關。鐵匠鋪燒開水當然不會再另開爐灶,在捅開燒火爐子的同時,一天的營生也就開始了。現在造船已不再需要鉚釘之類,鐵匠錘下鍛造的對象換成了鋤、鍬等物,都是當地農民日常生產生活所用的工具。鋤呈半圓狀,俗稱「月牙鋤」;鍬四方四正,俗稱「灣鍬」。原來,淠東沖積平原積累的沙土鬆軟稀碎,農民鋤地無須像其它地方用「錛鋤」敲碎田間的坷垃,月牙鋤的兩角便於鋤地時挑削去禾邊的雜草;「灣鍬」相對「崗鍬」而言,塊頭較大,方便農民挖地、起土。每天一早,正陽關就會響起一片「叮叮鐺鐺」的鍛造敲擊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街人習以為常。正陽關的店臨街為門面,門面後為天井,天井裡都是青磚漫地,築有花壇,栽種了梔子、月季、石榴類的花草。連着天井的後面為店家的廳房。鄰居間無論窮富,家家廳堂都懸掛着名人字畫。外人到了正陽關,你縱然貴為君主、富可敵國,不一定受本地人待見;但當知道你是位文人名人,立時就能贏來一臉的敬畏,馬上就有人手捧宣紙,請你留下「墨寶」。正因為文風昌盛,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正陽關出了多少人物,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被譽為「黃埔四傑」之一的高語罕,狂草大師司徒越,革命活動家、文物收藏家孫大光等。司徒越在正陽中學當過校長,孫大光在正陽中學當過學生,正陽關人把他們都視為鄉人,引為驕傲。
作者簡介
趙陽,齋號歸廬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