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93号院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93号院博物馆(No.93 Courtyard Museum)处于北京市文化气息最浓厚的西城区琉璃厂大栅栏区域,是进行非遗和民间艺术传播和体验的基地,博物馆 [1] 借助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民居为受众打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验、展示和交流的场所。

93号院博物馆是进行非遗和民间艺术传播和体验的基地,该博物馆是修缮基础上对闲置的老建筑的再利用,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是对老建筑有效的“复活”与“活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是让其焕发光彩、永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同时,93号博物馆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结合,媒体与实业结合,实现全方位资源整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发展历史

93号院博物馆是进行非遗和民间艺术传播和体验的基地,该博物馆是修缮基础上对闲置的老建筑的再利用,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是对老建筑有效的“复活”与“活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是让其焕发光彩、永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同时,93号博物馆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结合,媒体与实业结合,实现全方位资源整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博物馆理念

传播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博物馆定位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展示教学、传播经营等一系列运作,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播经营,继而发扬光大,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的普及和全球的传播。

展陈面积

136平米

展示介绍

博物馆分前后两个展馆,前端展馆陈列展品以展示和销售为主,后端展馆只进行展览活动。

展品说明

前端展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制作,可以销售的展品为主,后端展馆根据节日或其他主题为主,开展各种非盈利[2]的展示展览活动,实现更好的将非遗作品展示给参展人员,让收藏家的收藏之作有机会走进人们群众之中,进行周期性展览。

周期性展览

每月两场非遗文化展览体验活动,带您回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验课程

非遗及民俗手工艺品制作体验

交流活动

展览、沙龙、体验课程

历次活动

开馆仪式

93号院博物馆于2014年6月18日举办开馆仪式。开幕式当天有西城区文化委、西城区旅游委、大栅栏琉璃厂商会、中国文物学会等领导出席、还有新华社、中外企业家杂志等媒体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鬃人传承人白大成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传承人姜守熠、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脸谱传承人佟秀芬女士等代表出席。

93号院泥塑彩绘脸谱体验活动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以“感受非遗魅力、体验传统技艺”为主题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活动在93号院博物馆举办。93号院博物馆是面向大众开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及“展览、体验、互动、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93号院端午民俗展

端午节之际,93号院博物馆举办端午民俗展。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五毒图等与端午有关的民俗物品深受大众喜爱。

93号院博物馆面塑展

93号院博物馆举办张宝琳面塑展。张宝琳老师的面塑作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建筑布局

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需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努力拓展社会各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平台和方式,聚各方力量,共保文化遗产,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同时,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扶持。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文化遗产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

93号院博物馆“活化”老建筑

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是让其焕发光彩、永葆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到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时强调,建筑遗产的利用也不能“不够”和“不当”。所谓“不够”,表现为一部分由政府投入专门经费进行保护修缮,虽然保护了一批建筑遗产,却往往因为没有考虑使用问题,陷入维修—空置—衰败—再维修的怪圈,有学者将这种没有兼顾利用的保护方式称为“冻结式保护”,应该在适宜的地方“鼓励更多的文保单位办成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参观场所”。

腾退前的93号院内住有7户人家,四合院院落中央搭有临建房屋、院子整体感觉是破败不堪。为此,在秉承“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结合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区域特色,按照传统四合院民居模式对93号院进行了修缮保护。如今不仅前来参观的人群不绝,周边居民也反响积极,希望按照这种模式改造街道发廊、小旅馆等乱旧业态。在活化建筑遗产方面,地处西城大栅栏-琉璃厂核心区域的93号院以“文商旅”模式盘活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四合院建筑的运作方式恰恰为建筑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

坐拥众多古建的西城,正在逐步修缮、开放一些珍贵的老院落,总数将达百余处,它们将会成为一个个有活力的京味文化展示的窗口。如何“活化”这些老宅院、如何科学地再利用这些老建筑成了修缮、开放这些老院落之前就得解决的问题,若其中一些院落适合开办博物馆的话何必让其闲置废弃或是花冤枉钱进行冻结式保护呢,博物馆群的建设也是对这些建筑遗产的一种有效“活化”。93号院博物馆不仅是对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闲置的老建筑的“活化”,同时它作为小微博物馆群的先行试点,对探索旧城改造、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也具有示范性意义。

93号院博物馆馆让非遗“活起来”

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博物馆是修缮基础上对闲置的老建筑的再利用,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是对老建筑有效的“复活”与“活化”,93号院博物馆不仅使铁树斜街的这座老院落“活起来”,它更是“活化”文化遗产的一个平台,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还应有贴近大众、走进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

业内专家也表示,与保护文物一样,要想通过单纯的保护来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单纯保护不但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客观上也很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诸多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如何在不破坏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再利用,使保护与开发能够“同时并举”、“分别实施”,使非遗项目由“输血”变“造血”,以“产”养“遗”,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