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脷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脷叶 |
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原产于越南北部,马来半岛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越南河内。具有润肺止咳,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咳嗽,咽痛失音[註 1],便秘。[1]
中文学名 | 龙脷叶 | 科 | 大戟科 |
别称 | 龙舌叶、龙味叶、牛耳叶 | 属 | 守宫木属 |
界 | 植物界 | 种 | 龙脷叶 |
门 | 被子植物门 | 采收时间 | 夏、秋二季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用量 | 9~15g |
目 | 大戟目 | 贮藏 | 置通风干燥处 |
入药部位
干燥叶。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归经
功效
润肺止咳,通便。[2]
主治
用于肺燥咳嗽,咽痛失音,便秘。[3]
花朵形态
花红色或紫红色,雌雄同枝,2-5朵簇生于落叶的枝条中部或下部,或茎花,有时组成短聚伞花序,花序长达15毫米;花序梗短而粗壮,着生有许多披针形的苞片;苞片长约2毫米;雄花:花梗丝状,长3-5毫米; 萼片6,2轮,近等大,倒卵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花盘腺体6,与萼片对生;雄蕊3,花丝合生呈短柱状;雌花:花梗长约2-3毫米;萼片与雄花的相同;无花盘;子房近圆球状,直径约1毫米,3室,花柱3,顶端2裂。花期2-10月。
药材性状
本品呈团状或长条状皱缩,展平后呈长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表面黄褐色、黄绿色或绿褐色,长5~9cm,宽2.5~3.5cm。先端圆钝稍内凹而有小尖刺,基部楔形或稍圆,全缘或稍皱缩成波状。下表面中脉腹背突出,基部偶见柔毛,侧脉羽状,5~6对,于近外缘处合成边脉;叶柄短。气微,味淡、微甘。
植物信息
常绿小灌木,高10-40厘米;茎 粗糙;枝条圆柱状,直径2-5毫米,蜿蜒状弯曲,多皱纹;幼时被腺状短柔毛,老渐无毛,节间短,长2-20毫米。
叶通常聚生于小枝上部,常向下弯垂,叶片鲜时近肉质,干后近革质或厚纸质,匙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卵形,有时长圆形,长4.5-16.5厘米,宽2.5-6.3厘米,顶端浑圆或钝,有小凸尖,稀凹缺,基部楔形或钝,稀圆形,上面鲜时深绿色,叶脉处呈灰白色,干时黄白色,通常无毛,有时下面基部有腺状短柔毛,后变无毛;中脉和侧脉在鲜叶时扁平,干后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6-9条,下面稍凸起;叶柄长2-5毫米,初时被腺状短柔毛,老渐无毛;托叶三角状耳形,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长4-8毫米,基部宽3-4毫米,宿存。
视频
注释
- ↑ “咽痛失音”:咽痛失音者,风热痰涎壅闭咽门也。亦有阴虚肺损者,盖肺象金而出声音,金破则不鸣 ,金实亦不鸣,辨之之法,实者壅遏不出,虚者声嘶破也。《宣明》诃子汤诃子(四个,半生半熟) 桔梗(一两,半炙半生)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水一盏,煎五六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即愈 。 海藏发声散治咽喉痛,语声不出。 栝蒌(一个) 白僵蚕(去头,炒,半两) 甘草(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日两三 服。《宝鉴》有桔梗七钱半,炒为末,每一钱,入朴硝一钱匕,和匀口含咽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