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学名:Yersinia pestis)是一种杆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辛氏菌属,同时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的病原体。所有的类型都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严重的伤亡(例如查士丁尼大瘟疫、黑死病、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耶尔辛氏菌属是属于革兰氏阴性菌(Gram negative)[1],双球株杆菌,和其他肠细菌相似,它有新陈代谢作用。鼠疫杆菌能产生反吞噬细胞的黏液。该生命体在隔离培养时是可动的,但在哺乳动物寄主里时会变成不可动的。

目录

历史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间,鼠疫杆菌于1894年由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的法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辛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时所发现。耶尔辛是巴斯德的学生。北里柴三郎,一名日本细菌学家和科赫(Robert Koch)的学生,当时也正在从事寻找鼠疫病原体的研究。然而,耶尔辛先一步确定鼠疫[2]和鼠疫杆菌的关系。这个细菌原被称为鼠疫巴斯德氏杆菌(Pasteurella pestis),后来被重新命名为鼠疫耶尔辛氏杆菌(Yersinia pestis)。

宿主

正常情况下,鼠疫杆菌只会在跳蚤和啮齿类身上发现。靠着这两种宿主,鼠疫杆菌能从森林散播到都市中。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啮齿类都能携带鼠疫杆菌,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适应性。

致病

鼠疫杆菌之所以会有这么强的致病力,是因为它能抵御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视频

鼠疫杆菌 相关视频

土拨鼠可不仅只会尖叫,它体内还含有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罪魁祸首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