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鼓楼区 - 江苏省南京市市辖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鼓楼区 - 江苏省南京市市辖区

中文名称;鼓楼区

外文名称;Gulou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南京市

地理位置;南京市主城中心

面积;54.18 km²

下辖地区;13个街道

政府驻地;南京市鼓楼区山西路124号

电话区号;025

邮政区码;210003-210037

人口数量;110.96万(2018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阅江楼、鼓楼公园、幕府山

         颐和路公馆区、南京长江大桥等

地区生产总值;1478.37亿元(2018年)

行政代码;320106

鼓楼区位于南京市中部,是南京主城八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航运物流服务中心,国家东部地区的国际商务、金融、经济中心,华东地区高端产业和总部企业集聚区,是南京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机关及江苏省军区政治部所在地,江苏省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1]

鼓楼区建区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源于民国时期的第六区和第七区,因南京鼓楼位于境内,故名鼓楼区。鼓楼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六千年前就有许多原始村落存在,濒临长江、山峦环绕、湖川相依,山、水、城、林、江浑然一体,有龙蟠虎踞之雄,依山带水之胜,坐拥南京主城11公里长江黄金岸线。

截至2014年初,鼓楼区拥有南京90%以上省级机关,20多所高校、120多家科研机构、9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0万多名科技人员、57个博士后流动站、5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名两院院士均集聚于此,区域内拥有10万多名专业科技人员,是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城区。

截至2018年,鼓楼区下辖13个街道、120个社区,总面积54.18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1478.37亿元,常住人口110.96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鼓楼区东以中央路、中山路为界,与玄武区为邻;南以汉中路、汉中门大街为界,分别与秦淮区、建邺区接壤;西至长江及长江夹江,分别与浦口区、建邺区的江心洲隔水相望;东北与栖霞区相连。面积53.35平方公里。

地貌

鼓楼区北部还有狮子山、幕府山山脉南半部分,还有南京北固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古林公园丘陵将秦淮河冲积平原和金川河冲积平原南北分开。

水文

秦淮河金川河穿境而流,秦淮河通过三岔河河闸注入长江,万里长江擦境而过。

气候

鼓楼区位于中纬度的鼓楼区受海洋气流影响,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北部面临长江,长江的内河小气候也影响着鼓楼区的北部。

历史沿革

鼓楼区历史源远流长,是南京中心市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六千年前就有许多处原始村落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鼓楼下关一带,先属吴后属越。自周始,区域全部或部分先后属金陵邑、江乘县、相武县、秣陵县、建邺县、建康县、琅琊郡、蒋州江宁县、金陵县、上元县、江宁县。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打败越军后,在石头山置金陵邑,此为鼓楼区境第一个行政建置,也是南京城区建置之始。秦始皇嬴政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东巡,途经金陵,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增设江乘县。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吴侯孙权自京口(今镇江)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晋改建业为秣陵、建邺、建康,南朝均都于此。

隋唐降低建康政治地位,由郡降为州,再降为县,兴废无常,名称多变。现区境自五代杨吴天佑十四年(917年)至清末,始终为江宁、上元两县管辖。

明初,筑南京城墙,区境主体部分圈入内城,其余部分也在外廓之内。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在龙江置征税机构,称龙江关(今鲜鱼巷附近),下关得名始于明朝。

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因地处上下游的关系,人们俗称地处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关,地处下游的龙江关为下关。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鼓楼建区,南京划设8个行政区,鼓楼为第六区,始称南京市第六区,当时所辖范围,汉口路以南和草场门以西不在现区内。下关建区始于1933年,下关为第七区,始称南京市第七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7年),伪维新政府时鼓楼区南界始推至汉中路。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南京自治委员会置下关为第五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玄武湖一带划入鼓楼区境,鼓楼区域范围扩大。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恢复南京市政府建置,第五区(下关区)改称第七区。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2日第七区(下关)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成立新五区时,鼓楼区中央路以东及玄武湖全部划出。

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区划调整,第七区(下关)改称第六区。

1955年8月,第六区更名下关区,以境内清初所改明代"龙江关"而命名"下关"。

1955年9月,下关区设立三汊河、宝善街、二板桥、商埠街、热河路、车站、四所村、宝塔桥8个街道和三汊河水上办事处。

1957年9月,下关区宝善街街道更名为中山桥街道,撤销商埠街街道,下关区辖三汊河、二板桥、中山桥、热河路、车站、四所村、宝塔桥7个街道。

1958年11月,原燕子矶区的燕子矶镇、迈皋桥乡、小市镇划归下关区。

1960年,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时,城区带郊区,栖霞人民公社的燕子矶镇、迈皋桥镇、晓庄农(林)场及下关人民公社的小市镇划归鼓楼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后陆续交还栖霞区或市管。

1961年6月,小市镇、迈皋桥乡、燕子矶镇划归鼓楼区。

1967年3月,下关区更名为东方红区,鼓楼区更名为延安区。1973年11月恢复下关区和鼓楼区名称至今。

1984年11月,下关区成立兴中门街道。

1987年底,下关区8个街道调整合并为热河南路(三汊河、二板桥街道合并)、中山桥(热河路街道并入)、车站、建宁路(四所村街道和兴中门街道部分合并)、宝塔桥5个街道。

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原雨花台区的江东镇及所属4个行政村划归鼓楼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栖霞区的小市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下关区管辖。1996年1月,下关区撤销小市镇,成立小市街道。

1996年,下关区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含流动人口)。辖6个街道:热河南路街道、中山桥街道、车站街道、建宁路街道、宝塔桥街道、小市街道。区政府驻商埠街17号。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关区(辖6个街道)总人口365433人,其中:中山桥街道42405人、热河南路街道61877人、车站街道38024人、建宁路街道50369人、宝塔桥街道72761人、小市街道99997人。

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对建邺白下鼓楼雨花台四区行政区划做部分调整,其中将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以南地区,划归建邺区管辖,将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办事处汉中门大街以北地区及其建制,划归鼓楼区管辖。

2002年3月,下关区撤销车站街道、中山桥街道,合并设立阅江楼街道;撤销小市街道,设立小市街道幕府山街道。调整后,下关区辖6个街道:阅江楼街道、热河南路街道、幕府山街道、建宁路街道、宝塔桥街道、小市街道,驻地阅江楼街道。

2009年末,下关区总面积28平方千米、总人口30.65万人。

2010年,下关区总面积30.91平方千米,其中,陆地总面积24.29平方千米,长江水域面积约6.6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4893户303313人,辖6个街道、56个社区。热河南路街道陆地面积2.73平方千米,20600户52962人,12个社区;阅江楼街道陆地面积3.39平方千米,15637户41920人(不含中山桥7026户16898人),9个社区;建宁路街道陆地面积2.12平方千米,15506户42464人,6个社区;宝塔桥街道陆地面积5.90平方千米,25162户66683人,11个社区;小市街道陆地面积4.11平方千米,20767户56004人,10个社区;幕府山街道陆地面积6.04平方千米,10195户26382人,8个社区。

2012年8月,下关区将幕府山街道原张王庙社区的孙家洼路以南划入小市街道;将幕府山街道原白云新寓社区的五塘村1号划入宝塔桥街道;将小市街道河路道社区的汽轮五村(托管)、汽轮七村,安怀新村社区的军犬队家属区、绿苑小区、防化大队小区、一干所、北崮戎院、安怀村455号小区、军械弹药修理所家属区、总装试验场宿舍、六干所、南汽宿舍及安怀东路以北散居划入幕府山街道。[2]

2013年3月根据国务院、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的方案,撤销鼓楼区、下关区,以原两区所辖区域设立新的鼓楼区。

相关视频

地图看省边上的省会,南京11个市辖区

参考资料